陕西洛南盆地旧石器考古发掘现场会召开

参观发掘现场

观看出土标本

会议报告

会议开幕式

代表合影

2011年9月10日-12日,洛南盆地旧石器考古发掘现场会在陕西省洛南县召开。1995年以来,经过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洛南县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南京大学、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和澳大利亚La Trobe大学等国内外学术机构研究人员的持续努力,东秦岭南洛河上游洛南盆地的旧石器考古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在洛南盆地系统地发掘了花石浪龙牙洞遗址,并在野外发现了十分密集的旷野旧石器地点群。2010年秋季以来,在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和配合榆林-商洛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支持下,洛南盆地孟洼遗址和张豁口遗址的发掘取得突破性进展,从遗址黄土堆积地层中发掘出土包括七件手斧在内的大量石制品。此次会议既是对过去16年来洛南盆地发掘和研究工作的汇报与展示,同时也为今后的研究工作征集国内专家学者的意见与建议,旨在将洛南盆地的旧石器考古研究工作进一步导向深入。来自国内20余家科研机构和大学的旧石器考古界的40余名学者齐集于此,为洛南旧石器考古事业献计献策,共襄盛举。

会议期间,代表们兴致勃勃地参观了新发现的中心村张豁口地点考古发掘现场,仔细观察了盆地采集和发掘出土的重要石器标本。王社江、鹿化煜、沈辰和关莹分别代表项目组做了题为《洛南盆地旧石器考古研究概括》、《南洛河上中游的地貌、黄土地层与更新世古人类生存环境》、《洛南旧石器遗址石器微痕初步分析》和《中心张豁口地点发掘出土手斧残留物分析探索》的报告。王社江在报告中首先回顾了洛南盆地旧石器考古工作开展的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既是旧石器遗址逐渐增加积累的历史,更是研究工作不断深入、不同学科广泛协作交叉的过程。经过16年工作的积累、沉淀与整合,目前王社江领导的洛南旧石器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框架定位于:探讨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和动植物演替之间的关系、推广与应用新的石器分析技术、分析遗址功能、对比区域旧石器工业等方向。鹿化煜介绍了南洛河中上游发现旧石器地点区域的地貌背景,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遗址黄土地层和光释光测年的结果,以及通过花粉和碳同位素所做的古环境重建工作。沈辰报道了对槐树坪地点出土石器、张豁口遗址出土石片以及洛南盆地手斧进行微痕分析和功能研究的初步结果。关莹首先介绍了石器残留物分析的方法和研究历史,并向与会学者展示了从张豁口地点发掘出土手斧标本上提取的植物淀粉颗粒。

在听取了四个精彩的报告之后,代表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由高星做总结报告。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在各级政府和学术机构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在王社江等考古和科研工作者兢兢业业、持之以恒的努力下,洛南盆地目前已发现300余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并对多处地点开展考古发掘,采集到大量旧石器和哺乳动物化石标本,使洛南盆地由旧石器考古的空白地区一跃而成为富集区,成为中国旧石器考古的一个新的亮点和研究中心,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长期的合作研究过程中,科研工作者在这里形成了由考古学人、地质古环境工作者和年代学专家组成的多学科科考队,对相关问题开展了持续深入的专题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建立了卓有成效的合作研究范例,对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大家对以王社江为代表的学者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表达了崇高的敬意。

此次会议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洛南盆地以后的旧石器考古研究工作把关诊脉定向。与会学者的讨论集中在洛南旧石器的综合研究应该从哪几个方向开展、文化遗物的年代测定需结合并加强地貌研究和洛南盆地旧石器遗址如何在飞速的经济发展形势下得到保护等方面。大家对盆地内旧石器考古的一些基础问题予以极大的关注,其中包括黄土与阶地形成的过程和与古人类行为、文化遗存埋藏的关系;洛河发育史、洛南盆地演化史、秦岭抬升诸因素对阶地发育、可辨性和古人类遗存埋藏、保存的影响,遗址年代框架与环境演变过程的进一步夯实和精细化(高分辨率)研究;进一步确定地表出露标本遗址的原生地层;对各地点开展综合和对比研究;对龙牙洞动物化石的进一步研究;在现有对工具的功能微观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人类行为(透物见人),探讨先民对本地区特定资源的开发和生态环境的适应方式;与西方同类工具的关系开展对比。同时,学者们建议在今后工作中,应当将蓝田、大荔和周边古人类遗存结合起来,做宏观思考,在大的地理背景之下,将华夏文明根系的探源工程延伸并拓展到洛南盆地;加强文物知识宣传与普及工作,开展公众考古,让祖先留下的遗产造福于现代社会,造福于子孙后代。与会代表还共同签署了“洛南共识”,呼吁社会各界加强对遗址的保护工作。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张晓凌、高星供稿 王社江供图)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旧石器 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