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探测未来趋势:捕获与利用

在浩渺的太阳系中,有众多体积和质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体,它们类似行星一般环绕太阳运动,航天专家们正在“打它们的主意”。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顾问、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近日向媒体透露,我国航天专家正在酝酿一项小行星探测计划,如果实施,将为未来深空探测奠定基础。

在国外,探测小行星的计划早已有之,设想更加大胆,不仅仅局限于观测,而是想和小行星有更亲密的“接触”。

“撒网”捕获小行星

漆黑的太空中,舒展着环状太阳能电板的无人航天器,运行至一颗正在靠近地球的小行星旁。无人航天器一端的舱盖脱离,由内而外释放出一张漏斗状的巨网,通过激光定位,对准小行星,将其笼罩并收入囊中。

捕获小行星成功后,无人航天器将小行星带到太空中的指定地点。与此同时,地球表面将载有宇航员的航天器发射升空,在太空中与无人航天器会合,并进行交会对接。宇航员出舱后对捕获的小行星进行拍照,并带着小行星的样品返回太空舱。

这一系列场景是美国宇航局(NASA)主页上的一个模拟动画,并且是其正准备付诸实践的计划。美国总统奥巴马向国会提交2014年财政预算案中,为这项捕捉小行星的计划争取到了1.05亿美元的初步资金。

“美国宇航局的这项计划,如果实施并取得成功,届时不仅可以提取小行星样品以分析太阳系的起源,还可以为载人登陆小行星做技术准备和测试,对于提早防范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悲剧事故也有重要的意义。”中国空间技术专家庞之浩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美国宇航局希望在2025年之前能够成功捕获一颗小行星,并将其运送到月球轨道附近。而美国政府更长远的想法,是让其为将来开展载人登陆火星奠定基础。

无人航天器捕捉小行星

无人航天器捕捉小行星

阻断地球被撞击的可能

“美国的小行星探测计划的创新意义很强,历史上还从来没有国家尝试做过影响地外天体运行轨迹,难度非常大。”庞之浩说,近地小行星的飞行速度通常都能达到第一宇宙速度(7.9公里/秒),若是采用航天器与小行星平行式的飞行,更容易将其捕获。此外,捕获小行星的航天器要将其拖拽至绕月轨道,需要有足够大的太阳能电推力。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宇航局的这项计划中,选取的小行星个体重约500吨,直径约7.6米。庞之浩认为,之所以选择这样大小的小行星,一方面是降低捕获难度,另一方面如果捕获失败,而引发其偏离轨道撞向地球时,不至于产生危害性影响。

一直以来,众多科幻大片中常常出现地外天体撞击地球的镜头,对此,小行星探测计划的开展或许能为避免这种灾难“做足功课”。

“美国这项计划开展后,如果能够成功拖拽小行星脱离轨道,这便是避免灾难的方法之一——通过牵引而改变小行星轨道。”庞之浩说。

而拖拽小行星脱离轨道的方法,还可以选择在小行星旁边放置引力推进器,通过引力改变其运行轨道,不过这样耗时更长,需要提前预判和提早发射。

或者,通过发射导弹或者选用拥有一定质量和速度的航天器,利用强大的推力去撞击小行星使其偏离轨道。核弹便是备用方案之一,这也是目前人类拥有的威力最大的武器,但这种手段可能造成核污染,是一种非常紧迫的情况下才考虑的方法。

2036年近地小行星可能撞地球

2036年近地小行星可能撞地球

开发太空中的天然矿场

针对美国的小行星探测计划,该国参议员比尔·尼尔森曾表示:“捕获小行星的计划只是大型项目的一部分,期望通过对小行星的研究能够为人类前往火星开辟一条路径,同时可以采集小行星矿石进行科研。”

去小行星上采矿,已经有大腕们期望实现这个看上去疯狂的想法。去年4月24日,由谷歌公司联合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联合好莱坞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及其他投资者,共同成立了一家行星资源公司。该公司已宣称,将利用太空机器人到小行星上开采重金属。

一项研究数据显示,有7500个小行星或许蕴藏珍贵矿产,包括镍、铂、金等贵重金属。以3554号小行星Amun为例,科学家们估算这颗直径约2.5千米的近地小行星中蕴涵着价值超过20万亿美元的铂和其他金属矿藏。

美国宇航局组织宇航员和相关科学家,已于前年和去年进行了两次水下模拟登陆小行星的训练。美国宇航员迈克·格恩哈特是去年的小组指令长,他在一份声明中表示:任务主要集中于模拟处理登陆小行星时的通信延迟和通信障碍、推算出登陆团队的最佳人员规模以及如何在小行星上抛锚固定。

美国“ 黎明” 号小行星探测器

美国“ 黎明” 号小行星探测器

让航天器伴随小行星一起飞行

据了解,我国已在2012年完成了喀什35米和佳木斯66米两个大型深空测控站,以及上海65米甚长线射电干涉测量站的建设。随着这三大站投入使用,我国深空测控网已正式建成。

对于我国正在酝酿的探测小行星计划,庞之浩认为,无论是登陆小行星或是开采其资源,探测是基本工作,也是第一步。

对深空的探测活动在国外早已开始进行,至今已有三个专门探测小行星的航天器被发射。

美国宇航局于1996年2月17日发射的“会合·舒梅克号”探测器,这是第一艘登陆小行星的探测器,它的使命是研究小行星爱神星的构造。

2003年,日本将“隼鸟号”航天器送往名为“系川”的小行星采集样本,并将采集到的样本于2010年送回地球。隼鸟号在宇宙中旅行了7年,穿越了约60亿公里的路程。这是人类第一次去往对地球有威胁性的小行星,进行物质搜集和研究,也是第一次把小行星物质带回地球。

2007年,美国向太空发射了“黎明号”探测器,远赴48亿公里外的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其中,灶神星和谷神星是其中个头最大的成员。科学家希望,通过观测、研究这两个天体,从而揭开太阳系诞生的线索。

对于我国未来可能开展的小行星探测计划,戚发轫认为,我国计划的探测方式有所不同,不是登陆,而是让航天器伴随小行星一起飞行。目前这项计划还未得到国家的批准,如果顺利获准,有望在2020年左右实施。(中国科学报 童岱)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小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