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尖吻浣熊的发现之旅

小尖吻浣熊的发现之旅

小尖吻浣熊的发现之旅

(神秘的地球)据自然与科技杂志(叶水送):近年来很多新物种的发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博物馆尘封的标本进行仔细观察和重新鉴定,小尖吻浣熊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浣熊家族一个新成员在安第斯山脉北部高山雨林中被发现——2013年8月15日,哺乳动物学家克里斯托弗·海尔根(Kristofer Helgen)在美国史密森学会宣布了这一结果。犹如一位闪耀的明星即将出场一样,这场发布会吸引了众多媒体的关注。专注于动物学研究的开放杂志ZooKeys这一天也将海尔根等人整理的长达83页的研究成果在线发表。这位如此熠熠生辉的“明星”到底是谁呢?它就是西太平洋地区在过去35年以来发现的第一种肉食性动物——小尖吻浣熊,其英文名为Olinguito,西班牙语意为“小的、可爱的”。它的拉丁学名是Bassaricyon neblina。

自1978年动物分类学家在安第斯山地区发现南美山鼬(Mustela felipei)以来,人们就再也没有在这里发现新的肉食性物种了。因此,此次发现小尖吻浣熊的意义不言而喻。难怪该物种的发现者海尔根博士激动地说:“在科学上,获取一个新名字令人振奋,这就像是分娩一样。”

新物种是如何被发现的

2013年8月15日,当美国史密森学会宣布小尖吻浣熊为新物种时,这个物种的标本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中已“沉睡”了很长时间;而自2003年海尔根博士看到它们的标本到最后将它们宣布为新物种,时间又过了10年。这期间到底发生了哪些有意思的故事?

让时间回溯到10年前。当时由于南美洲尖吻浣熊属动物的分类地位未知,海尔根开始着手研究这类动物。2003年,当他打开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标本室的抽屉时,他注意到这些日后被称为小尖吻浣熊的标本,发现它们不仅个头比尖吻浣熊更小、牙齿更细长,而且体毛也更加密集、柔软,但在标本室里,它们被误认为是普通的尖吻浣熊。海尔根觉得这种动物很可能是一个新物种。一开始,他打算尽快将自己的新发现发表在学术杂志上,但是经过深思熟虑后他没有这样做。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个未知的物种,他打算同其他研究者合作研究它。

2006年,他们来到该标本的发现地——厄瓜多尔和哥伦比亚的安第斯山脉地区,进行实地研究。罗兰·凯斯(Roland Kays)是获邀的学者之一,他是世界知名的尖吻浣熊方面的专家,负责此项目中有关小尖吻浣熊栖息地的调查。在长时间的野外观察中,他们在厄瓜多尔Otonga保护区发现了一些同标本类似的生物活动的痕迹,不过它们看上去有点像是浣熊家族的另一物种——蜜熊留下的。后来,他们同当地猎人进行合作,终于成功猎捕到一只小尖吻浣熊。之后的几年里,研究者们辗转于厄瓜多尔和哥伦比亚的山地雨林,研究小尖吻浣熊的行为习性。

另外一项工作是标本鉴定,范围涉及美国、英国、厄瓜多尔、加拿大、瑞典及德国等6个国家的18个博物馆,研究了世界上95%的尖吻浣熊属动物标本。这样,他们不仅确认了小尖吻浣熊同其他尖吻浣熊属物种之间的进化关系,还发现了小尖吻浣熊的四个亚种。

海尔根之所以在10年后才宣布这一重大发现,主要是因为当时新物种的分类地位、栖息环境、食性等都是未知数,系统地研究它们很有必要。就如他所说,“我必须探明它是不是一个新物种。”多年来,他们做了大量的物种调查和DNA检测,唯恐在其研究发表出来后,会遭到其他人的反驳和质疑。

至此,这项研究工作算是完美地结束了。8月15日,此项研究成果的发布会吸引了美国甚至全球媒体对这个领域鲜有的普遍关注。

为什么机会只给海尔根

安第斯山脉北部地区物种非常丰富,吸引着许多生态学家、动物保护学家前来进行研究或者从事保护方面的工作,但是只有海尔根发现了小尖吻浣熊这个新种。事实上,海尔根的成功在于他很好地结合了博物馆馆藏标本和实地考察的综合研究。当然历史也有很巧合的地方,他之所以接触到尖吻浣熊类标本,是因为他当时正在着手尖吻浣熊属系统进化方面的探究。如果没有这方面的研究,或许小尖吻浣熊的发现还需要等待些时日。

在海尔根博士宣布发现小尖吻浣熊后,一些研究者称,其实他们很早就看到过这种动物,只不过一直误认为是尖吻浣熊,没有认为它有特殊之处。一个以物种保护和研究为主的非政府组织SavingSpecies的成员,已经在安第斯山脉北部的高山雨林中进行了数年的保护工作,但是他们从未发现小尖吻浣熊。该组织的创立者、世界知名动物学家斯图亚特·皮姆说:“我们真诚地为小尖吻浣熊出现在我们所保护的地区而感到高兴,我们在这里已从事保护工作数年时间了。这也证明这里是世界上物种最丰富的地方。未来如果这里的环境保存完好,处于人类保护之中,一些生境能够得到修复,那么谁会知道科学家下一个发现的是什么呢?”

事实上,近年来很多新物种的发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博物馆尘封的标本进行仔细观察和重新鉴定。本研究的合作者之一、来自巴克内尔大学的迪安·瑞德博士说:“这将使在博物馆工作的研究者更加充满激情。”

意外的插曲

尽管科学家发现小尖吻浣熊的时间比较晚,但是它们的身影很早就出现在动物园中了。早在1967年,美国肯塔基州路易维耳市动物园就接受了这种动物,它是从哥伦比亚西南部的卡利市山区里捕获的。动物园工作人员将其命名为Ringerl,它曾辗转多地巡回展出,甚至在华盛顿国家动物园展示过,但人们一直认为它是尖吻浣熊,并不知道它是一个待发现的新物种。然而种种现象证明了它的与众不同——饲养员发现这只“尖吻浣熊”不与其他尖吻浣熊交配,甚至也不一起玩耍。他们调侃说,也许这只雌性尖吻浣熊对配偶“要求很高”。

这位“羞涩的”雌性小尖吻浣熊的真实身份最终被揭示,似乎也是偶然的。Ringerl死后,它的DNA保存在美国国立健康研究所(NIH)的Genbank中,当时研究者认定这是仅有的尖吻浣熊DNA。海尔根团队的研究人员对从野外采集的小尖吻浣熊血液DNA进行分析后,再把结果与那份唯一的DNA样本进行比对。令他们惊奇的是,两份DNA竟然完全一样!于是他们开始挖掘这只捐赠DNA的动物的档案纪录,发现这就是那只那被认为“要求很高”的小尖吻浣熊。

在安第斯北部地区,许多物种的生存区域都非常狭窄。小尖吻浣熊的生活区域就与同属的另一物种——西部低地尖吻浣熊——在安第斯山脉西侧重叠,二者相距不到5公里。这两个物种都是典型的安第斯山脉物种,目前已知它们仅生活在安第斯北部云雾缭绕的雨林里。

小尖吻浣熊与其他尖吻浣熊属的物种之间的明显不同,在于它的体型和头盖骨偏小,背部深色毛皮长而浓密,尾巴偏短,脸更圆,耳朵短且毛发浓密。与其他三个同属物种相比,小尖吻浣熊的吻部也更短。

小尖吻浣熊的食性和行为仍是一个谜团,资料相当少,需要继续去探究。海尔根博士在提供给本文作者的资料中称,它们主要以水果为食,也会饮食花蜜,植物在它们的食谱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这不是和它们是肉食类动物一说相冲突吗?因此,海尔根还说它们也会捕食一些小型哺乳动物,至于什么种类,目前尚不可知。行为方面,它们在树上生活的时间长,一般很少到地面活动,喜欢独居,雌性每次怀孕只产一只幼崽。更多的行为特征,譬如,雄性如何求偶,种群有无社会性,等等,目前尚不可知。

新物种发现的意义

目前,小尖吻浣熊的栖息环境正遭受人类过度开发的压力。2004年一份调查报告称,该地区适合小尖吻浣熊的栖息地环境有42%已变成农田或人类居住区;21%处于自然状态,但没有树木;估计仅有37%(约40760平方公里)可适合它们生存。此外,这里也正面临着城市化以及农作物和毒品植物种植的威胁。尽管如此,海尔根认为小尖吻浣熊的生存并没有处在高度的危险中,他建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将它们列入“易危”,这是因为尽管目前小尖吻浣熊数量还比较多,但它们的生态区域狭窄,且部分栖息地已遭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剩下的栖息地又将受到持续增长的农田、牧场、森林砍伐及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威胁。相比较而言,小尖吻浣熊的境遇要比在其之前发现的肉食物种杜瑞尔獴(Salanoia durrelli)好得多。2004年,研究人员在马达加斯加阿劳特拉湖发现杜瑞尔獴时,它们仅有2只。IUCN已将杜瑞尔獴列入全球100种最濒危物种名录。

对于发现小尖吻浣熊这一物种的意义,美国《时代》周刊是这样评论的:发现无脊椎动物或爬行动物的新物种,都不稀罕,但是肉食性哺乳动物新种的发现却不常见。上一个肉食性哺乳动物新种是2010年在马达加斯加被发现的,而对于西半球来说,自1978年之后就没有哺乳动物新种被发现。此次小尖吻浣熊的发现,说明这个世界还有许多秘密尚未解开。

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的生态学家杰勒德·塞巴洛斯说,已知的哺乳动物物种中,有15%~20%是在过去15年中先后被发现的,这主要得益于遗传技术和远程自动监控技术的应用所带来的变革。这也说明我们对已知世界了解得还不够。

最后用海尔根的话说:“物种发现的时代还未远去。”

(作者单位:上海北岸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后注:本文所使用的图片均来自海尔根博士发表在Zookeys杂志的研究文章中,已获得了海尔根博士的使用许可。另外海尔根博士也提供了一些有关小尖吻浣熊食性及行为方面尚未公开的信息。在此向他表示感谢。

小尖吻浣熊为何到21世纪才被发现

在海尔根博士宣布小尖吻浣熊为新物种之前,人们一直将其看作是尖吻浣熊(Olingos)。然而与尖吻浣熊相比,新物种体型更小,尾巴更短,皮毛更浓密,脸型较圆;此外,它的牙齿、头骨及耳朵都与尖吻浣熊不同。不过,小尖吻浣熊与尖吻浣熊仍可被视为姐妹种群,大约在三四百万年前,小尖吻浣熊才脱离尖吻浣熊单独进化,形成了一个物种。在安第斯山脉北部地区,小尖吻浣熊进化出四个亚种,分别生活于不同地区,它们的个体大小和毛发颜色也均不相同,这与它们生活的海拔高度有很大的相关性。

小尖吻浣熊体长76厘米左右,平均体重为900克,是浣熊家族中最小的成员。由于它们主要在夜晚活动,且生活在海拔高达1500米至2750米的山地雨林冠层中,行动迅速,用罗兰·凯斯的话来说,“它们在树间的弹跳就像猴子一样敏捷”,所以很难捕捉到它们的身影。这或许是它们直到21世纪才被发现的主要原因之一吧。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浣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