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闯:闯入远古世界

赵闯:闯入远古世界

(神秘的地球报道)据北京青年报(王茜):有一种艺术创作,是以科学研究为基础的。世界上从事这个行当的人不算多,其中有个年轻的中国人,成绩不凡。一切都是从对恐龙的热爱开始的。

日前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推出的《古生物图鉴》(共五册),让读者结识了一位十分罕见的“科普画家”或者说“科学艺术家”赵闯。对于这个29岁的东北小伙儿,这套“大部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此时距离他的作品第一次登上英国《自然》杂志,整整过去了8年。

如今的赵闯已渐入佳境。自2009年开始,他绘制《恐龙专家》等系列图书二十多册,并与包括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芝加哥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自然博物馆等研究机构的数十位科学家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他不仅实现了“想要出版自己绘制的科普读物”的理想,还成立了工作室,创建了科学艺术创作与研究机构“啄木鸟科学小组”,并成为国内唯一专门为古生物化石提供科学复原图像支持的人。即使放眼到全世界来看,他的同行也只有十来个人而已,而像他这样以此为专职的绘画者更是绝无仅有。对于收获的成绩和荣誉,赵闯坦言:“我很幸运!”

接受青阅读记者采访的时候,他和团队刚刚搬到了位于望京东的工作室。墙上挂满了各式恐龙素描图样,还有部分恐龙油画作品。对于“最优秀的科学艺术画家之一”的褒扬,赵闯表示,他其实是“野路子”,因为他从未接受过专业训练。

1985年出生的赵闯,父母都是沈阳的普通铁路工人。他从五六岁起就喜欢画火车和鲸鱼,也热爱各种动物造型。高中毕业后,他报考了东北大学的平面设计专业,他以为这是一个与画画相关的专业,岂料上大学后,学习的都是知识产权保护、视觉传播、装潢广告等,老师也在第一堂专业课上就给出“不要在这里做艺术梦”的忠告,赵闯只有把自己的兴趣安排在业余时间里。

上大学前,他画恐龙只是依靠想象,不太重视细节,满脑子都是电影《侏罗纪公园》里的形象,后来通过“混”在各种古生物专业人士以及恐龙爱好者的论坛里,才发现自己的画错误很多。比如,他最开始画恐龙满地是草,后来才知道恐龙时代不长草;电影里的恐龙都不长毛,但1993年中国发现中华龙鸟证明了恐龙和鸟的亲缘关系后,一些物种都要披上羽毛……赵闯认识到,必须在研究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创作,于是他恶补科学知识,大量查阅资料,依据骨骼化石标本和专业数据的描述绘制古生物的复原图,然后发到论坛里与网友分享,其中一些作品得到了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汪筱林的关注。

2006年底,英国《自然》杂志的封面文章是有关中生代滑翔哺乳动物的,汪筱林是作者之一,而杂志封面画“远古翔兽”复原图的创作,赵闯也参与其中,那年他21岁,是一名大二学生。这张图的发表让赵闯第一次体味到了成功的滋味,他开始和许多科学家合作,为古生物学界提供科学复原图像的定制服务,相当一部分作品作为论文的配图发表在《自然》、《科学》等专业期刊上。

目前,赵闯已经完成的古生物绘图数以千计,《古生物图鉴》中只是收录了600多张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包括恐龙、翼龙、史前水栖爬行动物等,共319个物种。每个物种都配以比例尺参考的骨骼结构图和完整形态复原图,一幅手绘复原图经常需要花费两到三个星期的时间。

赵闯对青阅读记者说,复原图最大的难点不是绘画本身,而在于前期数据信息的收集。因为所有绘图必须按照古生物的化石尺寸和血缘进化逻辑进行完整形态的复原,对于只能提供局部骨骼数据的物种,还要依据经验进行合理推演。

这些推演工作非常繁琐,既不同于普通的艺术创作,也迥异于好莱坞电影或纪录片中的影像复原,要严格遵循骨骼化石的尺寸、比例和状态,并在此基础上添加肌肉、毛发、颜色、花纹等体貌特征,赵闯的绘画天赋和创作灵感就集中体现在这个环节上,“这是恐龙复原中人为想象余地最大的部分”,即所谓“艺术加工”。在科学观点不一致的时候,他甚至要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学术观点。“有时候,这可能是一种哲学上的选择。”赵闯感叹,“科学和艺术的完美融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相信自己的创作“在艺术与学术上具有同等的价值”。

中国的恐龙化石数量居于世界首位,科研实力更是走在前列。“不出国门,就能查询和阅览大部分的恐龙化石资料,实在是我的幸运。”赵闯认为,这也是自己的创作能够走在世界前列的主要原因,在国际古生物复原领域,谁能够掌握第一手的化石资料,谁就能够站到学术的尖端。

除了传统的素描、色彩画以外,赵闯的古生物复原工作已经扩大到了油画、雕像和版画领域,今年3月,他在古生物博物馆举办了首次个人画展。他的画笔还涉足到了人文社科领域,他和易中天合作过重大历史事件与人物,和朱大可合作了中国神话等题材。

将近而立之年的赵闯,剪掉了一头艺术家式的长发,有点像一名一丝不苟的科研工作者,在科学的河流中,划着一条艺术的航船。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赵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