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崇左发现早更新世猪属新材料

崇左三合大洞的小猪颊齿(董为供图)

崇左三合大洞的小猪颊齿(董为供图)

崇左三合大洞的裴氏猪牙齿(董为供图)

崇左三合大洞的裴氏猪牙齿(董为供图)

2004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北京大学崇左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在广西崇左一带进行了多次科学考察与发掘,在崇左三合大洞的早更新世洞穴堆积里发现了巨猿及伴生哺乳动物群,其中与巨猿共生的小哺乳动物化石和偶蹄类中的反刍类已经做了系统研究和报道。最近,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金昌柱研究员课题组董为研究员等系统记述了崇左三合大洞与巨猿伴生的小猪(Sus xiaozhu)和裴氏猪(S. peii)化石,为该类群动物的系统演化、古动物地理和古生态环境研究提供了新材料。最新一期《人类学学报》(32卷1期,2013)刊发了该项研究成果。

三合大洞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崇左生态公园泊岳山北侧的无名山内,研究人员经动物群分析和比较表明,三合大洞巨猿动物群是早更新世早期到早更新世晚期的过渡类型,其时代应为早更新世中期,产巨猿层位的古地磁年龄约为1.2-1.6百万年。

三合大洞小猪标本主要以单个颊齿、前臼齿和臼齿的形式保存,它们的主要性状是牙齿小,齿冠低和结构简单。三合大洞标本和其他地点的小猪标本在形态和尺寸非常接近,完全可以归入到小猪种中。小猪可能是猪属(Sus)中最小的类型之一,在牙齿大小上,它不仅小于欧洲上新世至更新世早期的S. arvernensisS. nanus,而且也小于我国陕西渭南早更新世的S. subtriquetra 和台湾台南县左镇早更新世侯氏猪(S. houi),而与我国南方产地和层位不详的S. offecinalis、广西武鸣中更新世的叫山猪(S. jiaoshanensis)的接近。

三合大洞裴氏猪标本也以单个颊齿、前臼齿和臼齿的形式保存,臼齿齿冠狭而较高,结构简单,第三上臼齿(M3)跟座由一个大的锥组成,第三下臼齿(m3)的跟座变异,多数由一对锥构成。雄性下犬齿的横切面形状呈次三角形。三合大洞裴氏猪标本明显属于偏大型的猪类,与小猪区分明显,但其形态和尺寸经比较明显属于猪属范围。

小猪化石产地主要分布在广西,其次是湖南、湖北、重庆和安徽,其中除安徽和县人遗址在长江以北外,其他地点均在长江以南,且基本上出自洞穴堆积或裂隙堆积中。三合大洞至少是第12个小猪化石产地,也是目前最靠南的产地。小猪化石在三合大洞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小猪的繁盛时期是早更新世,繁盛地区在广西。虽然小猪主要分布在南方,但是在云贵高原目前还没有小猪化石的记录,也许说明小猪不仅喜暖,而且喜湿润。

裴氏猪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而以广西的地点居多。安徽繁昌人字洞遗址是裴氏猪化石最靠北的地点,三合大洞是裴氏猪化石最靠南的地点。三合大洞是裴氏猪迄今在我国境内的第9个产地。从产出地点的数量和标本的数量判断,裴氏猪的繁盛时期为早更新世中期,繁盛地区也在广西。

小猪的丘型齿表明了其杂食的食性。根据现生猪的食性判断,小猪可能以蠕虫、部分种类的昆虫、爬行动物的卵、鸟卵、植物的根茎和果实、蘑菇类真菌等为食。栖息环境为温暖近水的森林、灌丛、草甸一带。根据裴氏猪的形态与现生野猪有较大相似性的特点推断,裴氏猪和野猪一样是杂食动物,食性较广,以蠕虫、部分种类的昆虫、植物的根茎和果实、蘑菇类真菌等为食,并由于其个体比小猪大得多而可能和现生野猪一样会捕食部分小型哺乳动物、雏鸟和鸟蛋。裴氏猪的栖息环境亦为温暖近水的森林、灌丛、草甸一带。

虽然小猪的时代分布从早更新世早期起并可能延续到晚更新世早期,裴氏猪的时代分布从早更新世早期到中更新世早期,但是迄今发现的小猪与裴氏猪同时产出的层位均为早更新世地层,而三合大洞是迄今我国境内第6个小猪和裴氏猪伴生的早更新世地点。小猪和裴氏猪也经常出现在巨猿产地,三合大洞是迄今它们共生的第5个地点。小猪和裴氏猪在三合大洞的出现指示三合地区在早更新世具有近水的森林和灌丛环境。

该项研究获得了中国科学院重要方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更新世 猪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