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东部发现蜗牛新物种——彩虹大脐蜗牛

彩虹大脐蜗牛,是师大研究团队今年10月新发表的物种。此种蜗牛一次可生下20~30颗的卵,卵壳可能因富含碳酸钙而比较硬。图片提供:黄致维。

彩虹大脐蜗牛,是师大研究团队今年10月新发表的物种。此种蜗牛一次可生下20~30颗的卵,卵壳可能因富含碳酸钙而比较硬。图片提供:黄致维。

(神秘的地球报道)据美国国家地理(整理撰文:潘佳修):台湾东部有种缓慢爬行的蜗牛,最近被确认為新物种,台湾国立臺湾师范大学生命科学系的研究团队将牠命名為「彩虹大脐蜗牛」Aegista diversifamilia,是台湾特有种。「彩虹大脐蜗牛」分布在兰阳溪以南的低海拔森林,这次的样本是在花莲崇德隧道附近的森林被发现。新种蜗牛的研究已经在2014年10月发表在《ZooKeys》期刊中。

支持多元成家

师大生命科学系博士候选人黄致维说,名称由来是因為团队在撰文期间,世界各地正好都在為婚姻平权努力,台湾当时提出多元成家修正法案。於是研究团队就将多元(diversity)、家庭(family)两个字写进来,成了Aegista diversifamilia。

中文名「彩虹大脐蜗牛」,是因為彩虹是同志、跨性别象徵。台湾蜗牛有300多种,主要有两大类,其中一类是有肺类蜗牛(Pulmonata),属於雌雄同体,「彩虹大脐蜗牛」就是这类。有肺类蜗牛有著多元的性倾向,自然界有多元特性的生物,犹如异性恋、同性恋或双性恋的同时存在。研究团队做这样的命名,意义就是在表达对婚姻平权、多元成家的支持。

认识彩虹大脐蜗牛

彩虹大脐蜗牛壳宽约1.98~3.24公分,壳高约0.97~1.68公分。分布在兰阳溪以南的低海拔阔叶林,喜欢栖息在潮溼的林荫落叶堆中。蜗牛大部分是夜行性,但有时下雨或溼度高的白天也会出来。黄致维表示,有些种类的蜗牛族群数量变化大或是相当稀少,可能花一个小时才找到一隻,所以蒐集样本并不容易。

蜗牛是杂食性生物,吃植物、真菌或肉类,研究团队不确定彩虹大脐蜗牛在野外吃的是什麼;不过在研究室喂食红萝卜、地瓜等植物,蜗牛一样吃得津津有味。

是台湾蜗牛还是日本蜗牛?

台湾大脐蜗牛Aegista subchinensis (Möllendorff, 1884),原被认為广泛分布在台湾全岛的中低海拔森林。但是在2003年,研究团队中的李彦錚博士发现中央山脉以东的和西部的明显长得不同。黄致维说,彩虹大脐蜗牛的螺塔比台湾大脐蜗牛低矮,且壳宽较大;除了外在形态不同,DNA分析的结果也显示明显差异,可区分出是两个物种。

黄致维表示,就亲缘关係来看,彩虹大脐蜗牛更接近日本石垣岛的Aegista vermis,而非台湾大脐蜗牛。许多亲缘地理学研究都发现,台湾地形、地景变化多样,如中央山脉和雪山山脉等地形构造阻碍了生物的扩散,长时间演化下来,分居地理障碍两边的族群產生遗传分化,甚至形成新种。彩虹大脐蜗牛可能就是这样的例子。

研究蜗牛的困难与乐趣

黄致维表示,研究蜗牛的困难来自许多基础生态资料的匱乏,只能以现有研究的类似生物来推测。此外,栖地不断被破坏,包括山边道路、郊山步道除草、喷洒除草剂、清光落叶堆,都会使无脊椎动物的栖地被消灭。看似整理、美化环境的举动,实则破坏了许多生物栖地,这些都增加了研究的困难度。

「最有趣的莫过於有新的发现!」黄致维开心地说,不论是自己有新的研究结果、发现某种蜗牛出现在以前不知道的区域,或是发现某个地区的蜗牛多样性很高、甚至阅读到新的研究成果,这些都会让他感到非常有趣。

研究团队:

国立臺湾师范大学生命科学系博士候选人 黄致维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 李彦錚博士
国立臺湾师范大学生命科学系 副教授 林思民博士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 研究员 巫文隆博士

资料来源:国立臺湾师范大学生命科学系博士候选人黄致维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蜗牛 新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