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老滑体两栖动物的研究

中国滑体两栖动物化石(合计2目5科10属16种)

三燕丽蟾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蛙类

    滑体两栖动物(Lissamphibians)这个名称代表的是所有现生的两栖动物(包括蛙类、蝾螈类和蚓螈类),以及与现生两栖类关系密切的祖先化石类型(Sanchiz,1998;Duellman and Trueb,1986)。滑体两栖动物的起源与早期演化,是研究古两栖动物的学者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但是,由于自身生理与生存环境的制约,与其他脊椎动物门类相比,两栖动物更难于保存为化石,尤其是对于研究现代两栖类起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的中生代两栖类化石,更是非常罕见。近几年来,在辽宁西部、河北北部和内蒙古东南部的中生代地层中,发现了大量保存精美的古老的滑体两栖类化石,它们都是东亚热河生物群的代表。已经报道的三燕丽蟾(王原、高克勤,1999)、葛氏辽蟾(姬书安、季强,1998)、东方塘螈(高克勤等,1998)、钟健辽西螈(董枝明、王原,1998)和奇异热河螈(王原,2000)等两栖类新属种是我国发现的第一批中生代滑体两栖类,为研究滑体两栖动物在我国的早期进化和迁徙提供了重要信息。

    我国已知的滑体两栖动物化石十分稀少,这不仅仅是因为它们的骨骼都非常细弱,而且它们大多生活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一旦死去,尸骨很快就会腐烂,所以很难保存为化石。在1998年以前,我国所有滑体两栖动物化石都产自新生代地层中,包括内蒙古二登图(Schlosser,1924)、山东临朐(Young,1936;Yang,1977;Gao,1986)、山西武乡(Liu,1961)、北京周口店(Bien,1934)等四个地点,合计5属11种,时代是从距今1600万年前的中新世中期到“北京猿人”生活的更新世中期。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冀北、辽西中生代中晚期热河生物群研究的迅速发展,大量珍贵的脊椎动物化石相继出土,不仅包括长毛的恐龙、早期鸟类、兽类、被子植物等,罕见的中生代滑体两栖动物也悄然登场。迄今为止,在热河生物群中的两栖类有将近10种,其中包括产自辽宁北票的三燕丽蟾(Callobatrachus sanyanensis Wang et Gao,1999)和葛氏辽蟾(Liaobatrachus grabaui Ji et Ji,1998)、辽宁葫芦岛的钟健辽西螈(Liao xitriton zhongjiani Dong et Wang,1998)、河北丰宁的东方塘螈(Laccotriton subsolanus Gao et al.,1998)、内蒙古宁城的奇异热河螈(Jeholotriton paradoxus Wang,2000),以及有待于研究的另两种新的无尾两栖类和两三种新的有尾两栖类(Wang,2000;Gao and Wang, 2000)。
   
    无尾两栖类(蛙类)

    无尾两栖类(Anurans)统称为蛙类。蛙类在脊椎动物中属于体态极特化的一类。与鸟类情况相似,完整的蛙类化石在世界上极为少见。辽宁北票四合屯地区发现的三燕丽蟾保存了精美的相关节的骨架,在世界早期无尾类化石中是少见的精品,“丽蟾”之名也因此而得(王原、高克勤,1999)(图1)。
   
    三燕丽蟾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蛙类,生存于距今约1.25亿年前。它属于盘舌蟾类,是一种原始的无尾两栖类。因其产地辽宁西部地区古称三燕,且标本保存精美而得名。

    在分类学上,三燕丽蟾是一种原始的盘舌蟾类(Discoglossid frog),它是我国盘舌蟾类化石的首次发现,并且也是该类群在亚洲的最早化石记录。我国现生的盘舌蟾类有1属3种,主要代表如东方铃蟾(Bombina orientalis)。但过去始终未发现盘舌蟾类的任何化石记录。三燕丽蟾的发现填补了这一空白,而且将盘舌蟾类在中国的演化历史大为提前。它的发现表明在至少1.25亿年前(Swisher et al.,1999),盘舌蟾类就已经进入中国,从而为该类群的古生物地理分布提供了重要的实证。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两栖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