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万年前中国的古人类就开始使用颜料了

4万年前中国的古人类就开始使用颜料了

4万年前中国的古人类就开始使用颜料了

(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据中国科学报(胡珉琦):现代人演化和复杂文明的孕育有一些特殊的标志,比如颜料的使用、艺术创作、装饰品佩戴以及复合工具的制作……长期以来,古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都很好奇,东亚地区的古人类最早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这种“现代性行为”的?

过去,国际主流观点认为,欧亚大陆西部人群的技术与文化发展要先于东亚地区。但根据中国泥河湾盆地最新的考古证据显示,两者不但是同步的,而且各有特点。

3月3日,《自然》在线发表了这项中国、德国、西班牙、法国等研究团队联合完成的研究成果。

4万年前东亚人就使用颜料了

在古人类向现代人演化过程中,色彩运用是重要的标志之一。因为它关乎人类的审美和象征行为的发展,代表着人类开始向精神世界深入。

然而,东亚地区一直缺乏关于古人类使用颜料、艺术创作的考古遗存。

2013—2014年,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泥河湾发现了下马碑遗址,并进行了系统发掘。文章第一作者、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王法岗介绍,这个遗址堆积的厚度为290厘米,主文化层是罕见的原位埋藏,保存了许多石器、骨器及动物化石碎片。

高精度加速器质谱碳十四和光释光定年及其贝叶斯模型计算结果显示,这个主文化层形成于距今4.1万年前~3.9万年前。

“我们在这个仅有12平米大的主文化层里,看到了一处红色的富集赤铁矿的染色区,但这个发现并不足以证明一定是人为加工留下的。”王法岗说。

抽丝剥茧、寻找证据的任务交到了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古脊椎所)副研究员杨石霞的手里。她开始思考如何组织完成各项研究工作。

当时,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野外发掘团队在染色区找到了两块大小不同的赤铁矿,国内团队在完成了初步的性质确定后,为了能更完美地诠释这一发现,又与法国波尔多大学装饰品考古领域的“大咖”Francesco d'Errico教授和Daniela Eugenia Rosso博士展开合作。

结果发现,其中较大一块的表面有明显的反复摩擦的痕迹。“从显微镜下,我们可以看到摩擦是有方向的,留下的擦痕也明显是有规律的。”杨石霞解释。

他们还在另一块表面明显被染红的长条形石灰岩上,发现了赤铁矿微屑,大小在200微米左右,细如发丝。“就像我们用橡皮来回摩擦会产生很多橡皮渣。” 杨石霞打了一个比方。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研究团队又对遗址中赤铁矿粉末染色区的沉积物进行了分析,并与遗址其他区域和遗址以外的周边地区沉积物做对比。

在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邓成龙的帮助下,研究团队对沉积物进行了地化、岩石磁学等多手段的分析,最终确定只有赤铁矿加工区存在人工研磨加工留下的赤铁矿粉末。

4万年前的古人会用这些颜料来做什么?“可能是化妆、纹身、装饰,也可能用来画岩画,甚至还有更实际的用途,比如皮革加工等。”杨石霞告诉《中国科学报》。

颜料的加工和使用是现代人行为复杂化和意识形态发展的重要“考古学文化因素”。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认为,它代表了东亚古人类对艺术创作、审美、认知表达的更高的追求,而且“这种追求与世界是同步的”。

又小又“糙”,好用就行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野外发掘的过程中,还找到了近400件石器。当它们出现在杨石霞面前时,这位见多识广的旧石器研究学者十分惊讶。

这些石片非常小,超过一半不足2厘米。“5毛钱硬币的直径也有2.05厘米。”她兴奋地说道,“你难道不好奇,这些手都抓不住的小碎片有什么用?切肉、刮骨,能行吗?”

不仅如此,这些小石片的形状不规则,打制技术也非常简单,都是用一种类似于砸核桃的方法砸出来的(砸击法)。杨石霞用实验考古的办法,复制了这样的小碎片,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得到很多碎片,因此其对技术的要求并不高。

如果按照常规思维,这些石制工具很可能被忽略掉,但杨石霞却钻起了牛角尖。

她在显微镜初步观察的基础上,筛选出标本决定开展残留物和微痕分析。为了这部分工作,她联系了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古生态与人类演化研究所Andreu Ollé教授。

应用多重显微设备联合的方法,经过大量观察,他们不但发现了石片上有切割的痕迹,还发现部分小石片附着有骨柄残留,特别是还存在线性排布的植物纤维残留,证明当时古人类已经知道把骨柄捆绑加固到石片上,用作切割、钻孔的工具。

旧石器时代晚期有一种早期现代人的技术标识是石叶技术,尤其在旧大陆西部。这种技术具有预制石核、定向剥片、系统加工等固定的操作流程,产出的工具规范、精致、锋利,再后来还发展出了细石叶技术,代表了人类石器技术的一个高峰。

在东亚地区,石叶、细石叶技术出现得相对较晚,证据也比较零星。过去,国际主流观点认为是古人类从旧大陆西部扩散到东亚时,把这种“先进”的技术也带了过去。

小型石片由于形状不规则,加工又很简单,很容易被贴上落后的标签。但这个世界是辩证的。

当石器技术到达高峰之后,古人类为了加工付出的劳动也是成倍增加的。为了生存,人类选择更加方便、耐用的工具,而不是复杂、精巧的。“从这个角度看,习惯使用小型石片的东亚人群也许早就懂得了‘删繁就简’的道理。”杨石霞直言,“而且,他们还学会了通过装柄形成复合工具,这更说明了4万年前的东亚古人类不简单。”

“不是只有旧大陆西部流行的石叶、细石叶技术才是旧石器时代晚期技术进步的标志。”古脊椎所研究员高星在评论中强调,无论早期人类以何种方式、路径扩散、交流,都不是单一模式的,现代人技术和行为复杂化的表现应该是多样化的。

把普通的材料变得不普通

“以往,对东亚地区的古人类研究主要集中在东方人群的探源上,而这项研究凸显了另一个重要方向,就是人类活动发展的过程。”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王幼平评论说,下马碑遗址这一12平米的主文化层,完整展示了4万年前东亚古人类的生活面。

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赤铁矿加工区位于遗址西北角,向东有火塘,火塘的灰烬溢出,周边散落石器,这些石器按功能分布在不同的位置。他们围炉而息、磨石取彩、嵌石为刃、分享猎物,各显其能、各司其职。

高星也提到,并非只有人类化石才是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人类的文化遗存也具有独特的意义。

然而,文化遗存的挖掘靠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发现,为了让这些不起眼的矿石、工具“说话”,还要依赖各种先进的科技手段。比如,高精度加速器质谱碳十四和光释光定年分析,拉曼光谱、X射线衍射、岩石磁学分析,等等。

将多种科技手段集合到一起,则依靠国际化、跨学科、多平台的协作。为了这项研究,作为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的杨石霞在采访中“开玩笑”说,她几乎动用了自己个人履历中所有的“人脉”,来找最合适的合作者。

“这也符合人类演化领域科学研究发展的趋势和要求,我们需要交叉合作、需要有开放的态度。”她认为,在探究全球性关键科学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国际学者团结协作,共同关注人类演化的历史。(原标题:Nature:在中国,4万年前就有人使用颜料)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2-04445-2

相关报道:国家文物局:河北下马碑遗址重现4万年前古人类生活场景

(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据央视新闻客户端:国家文物局昨天(3日)通报了旧石器时代重大考古发现。河北下马碑遗址出土的颜料使用和复合工具的研究成果,生动再现了4万年前东亚人类的生活场景,对于解读东亚及世界旧石器时代人类文化发展进程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被誉为“东方人类故乡”的泥河湾盆地为我们带来了关于现代人类起源与演化的突破性认识。在盆地东南缘的下马碑遗址发现了我国乃至东亚地区目前已知最早的史前人类颜料加工与细小石器镶嵌使用的关键证据。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高星:下马碑(遗址)这处重大的成果,它没有金光闪闪的青铜器,也没有特别漂亮的玉器,它是一些小的石头,甚至说连石器都称不上的这些标本,但恰恰就从这里提取了一些重大信息 。

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多家单位联合开展工作,考古发现赤铁矿石、火塘及其周边散落的石器、骨器及动物化石碎片等,测年显示该地层年代距今4.1万至3.9万年。根据拉曼光谱、X射线荧光光谱等技术分析,确认一处富集赤铁矿的染色区,部分赤铁矿石表面发现摩擦痕迹,推测为颜料加工遗存。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高星:这个赤铁矿它本身是一种红色的粉末,被过去的人类来进行艺术的创作,甚至涂抹身体,它有象征的意义,象征着血液、生命,甚至有一定的宗教神秘的色彩,所以这是一个早期现代人在认知上、社会关系上,跟以前人类不一样的一些证据,一些信息。

此外,还出土石器以砸击而成的细长形小型石器为主,部分细小石器表面发现骨柄残留和线性排布的植物纤维残留,推测是古人类通过装柄、镶嵌制作的复合工具,被用来钻孔、加工皮毛、切割植物及动物软组织等。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高星:恰恰从这些小的石片上,提取了一些人类的行为信息,包括装柄、捆绑的复合工具。复合工具表明人类这种认知和技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他不再是把一个物件进行简单的加工和使用,而是把不同的物件来结合起来,这种复合可能涉及用捆绑的方式,还要用一些胶来黏合的方式,说明这时候人类的技术、思维都变得非常复杂了。

这些珍贵遗存,生动再现了4万年前东亚人类围炉而息、磨石取彩、嵌石为刃、分享猎物的生活场景,对于解读东亚及世界旧石器时代人类文化发展进程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相关报道:张家口发现东亚地区已知最早史前人类加工颜料遗存

(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据新京报(记者 张建林):3月3日,国家文物局举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此次会议聚焦泥河湾考古发现与研究的最新进展。据了解,河北泥河湾考古发现我国乃至东亚地区目前已知最早的史前人类加工颜料、镶嵌使用细小石器的考古遗存,对于解读东亚及世界旧石器时代人类文化发展进程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泥河湾盆地泛指阳原盆地,广义上包括蔚县盆地、涿鹿盆地、怀来盆地及山西的大同盆地,考古发现早更新世中期至晚更新世之末500余处旧石器时代遗址。

工作会上,据国家文物局介绍,蔚县下马碑遗址第6层堆积距今4.1万年至3.9万年,考古发现赤铁矿石、火塘及其周边散落的石器、骨器及动物化石碎片等。考古人员根据拉曼光谱、X射线荧光光谱等技术分析,确认一处富集赤铁矿的染色区,部分赤铁矿石表面发现摩擦痕迹,推测为颜料加工遗存。

此外,考古人员发现出土石器以砸击而成的细长形小型石器为主,部分细小石器表面发现骨柄残留和线性排布的植物纤维残留,推测是古人类通过装柄、镶嵌制作的复合工具,被用来钻孔、加工皮毛、切割植物及动物软组织等。 

国家文物局表示,泥河湾考古迄今已走过近百年历程,经过几代考古人的接续奋斗,取得丰硕成果。其中,马圈沟遗址群确认距今176万年至126万年之间17个不同阶段的古人类文化层,小长梁-东谷坨区域发现距今136万年至100万年的7个文化层,马梁-后沟遗址群保存了距今80多万年至35万年的9个文化层。侯家窑遗址的最新发掘揭示了完整地层剖面,确认许家窑人生存年代距今20万年至16万年。  

板井子遗址出土距今10万年至8.6万年经预制修理的石核剥片。西白马营遗址发现距今4.5万年的用火遗迹和肢解、处理动物资源的场所,推测为古人类的临时营地。油房等遗址发现距今2.9万年至2.7万年的石叶技术遗存,为探索华北地区石叶、细石叶技术的产生与扩散、东西方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价值。虎头梁遗址群发现距今2万年至1万年前后的火塘、细石叶技术石器、装饰品以及陶片等,为探讨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提供了科学可靠的地层和文化依据。  

据介绍,此次通报的泥河湾考古项目,是旧石器考古研究的重要成果,更加生动地阐释了我国旧石器时代人类文化、技术与环境、审美与精神世界,具有重要价值。国家文物局将在“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框架下,持续推进中国境内人类起源、现代人起源以及旧石器考古研究,推动多学科、跨学科合作,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对话,以更加丰富、翔实的资料实证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

相关报道:国家文物局通报旧石器时代遗址重要考古发现

(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总台央视记者 田云华):今天上午,国家文物局通报旧石器时代遗址重要考古发现:河北蔚县下马碑遗址重要考古发现以及泥河湾盆地旧石器考古最新进展,同时解读考古成果的价值与意义。

河北蔚县下马碑遗址

下马碑遗址位于河北蔚县三关村,是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在国家文物局支持下,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开展考古工作,并联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德国马普人类历史科学研究所等国内外多家机构、高校联合进行综合性研究。

下马碑遗址堆积厚度290cm,在第6层堆积中,考古发现赤铁矿石,火塘及其周边散落的石器、骨器及动物化石碎片等,测年显示该地层年代距今4.1万至3.9万年。根据拉曼光谱、X射线荧光光谱等技术分析,确认一处富集赤铁矿的染色区,部分赤铁矿石表面发现摩擦痕迹,推测为颜料加工遗存。出土石器以砸击而成的细长形小型石器为主,部分细小石器表面发现骨柄残留和线性排布的植物纤维残留,推测是古人类通过装柄、镶嵌制作的复合工具,被用来钻孔、加工皮毛、切割植物及动物软组织等。沉积学、孢粉分析及动物考古的综合研究表明,下马碑古人类生活于壶流河阶地上,植被以草原景观为主。

此次发现是我国乃至东亚地区目前已知最早的史前人类加工颜料、镶嵌使用细小石器的遗存,对于解读东亚及世界旧石器时代人类文化发展进程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泥河湾盆地旧石器考古最新进展

泥河湾盆地泛指阳原盆地,广义上包括蔚县盆地、涿鹿盆地、怀来盆地及山西的大同盆地,考古发现早更新世中期至晚更新世之末500余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年代距今170多万至1万年前后。长期以来,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北师范大学等机构、高校联合开展泥河湾考古工作,取得丰硕成果。

马圈沟遗址群确认距今176万至126万年之间17个不同阶段的古人类文化层,小长梁-东谷坨区域发现距今136万至100万年的7个文化层,马梁-后沟遗址群保存了距今80多万年至35万年的9个文化层。侯家窑遗址的最新发掘揭示了完整地层剖面,确认许家窑人生存年代距今20万至16万年。板井子遗址出土距今10万至8.6万年经预制修理的石核剥片。西白马营遗址发现距今4.5万年的用火遗迹和肢解、处理动物资源的场所,推测为古人类的临时营地。油房等遗址发现距今2.9万至2.7万年的石叶技术遗存,为探索华北地区石叶、细石叶技术的产生与扩散、东西方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价值。虎头梁遗址群发现距今2万至1万年前后的火塘、细石叶技术石器、装饰品以及陶片等,为探讨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提供了科学可靠的地层和文化依据。这些重要发现基本构建起泥河湾盆地近200万年旧石器文化发展演进的时空框架。

相关报道:河北发现东亚地区已知最早人类加工颜料遗存

(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据科技日报(张盖伦):3月3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通报了河北泥河湾考古发现与研究的最新进展。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出席会议。

下马碑遗址位于河北蔚县三关村,是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在国家文物局支持下,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开展考古工作,并联合国内外多家机构、高校联合进行综合性研究。

在下马碑遗址第6层堆积中,考古发现赤铁矿石,火塘及其周边散落的石器、骨器及动物化石碎片等,测年显示该地层年代距今4.1万至3.9万年。根据拉曼光谱、X射线荧光光谱等技术分析,确认一处富集赤铁矿的染色区,部分赤铁矿石表面发现摩擦痕迹,推测为颜料加工遗存。出土石器以砸击而成的细长形小型石器为主,部分细小石器表面发现骨柄残留和线性排布的植物纤维残留,推测是古人类通过装柄、镶嵌制作的复合工具,被用来钻孔、加工皮毛、切割植物及动物软组织等。

此次发现是我国乃至东亚地区目前已知最早的史前人类加工颜料、镶嵌使用细小石器的遗存,对于解读东亚及世界旧石器时代人类文化发展进程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泥河湾考古迄今已走过近百年历程,经过几代考古人的接续奋斗,取得丰硕成果。考古发现早更新世中期至晚更新世之末500余处旧石器时代遗址,马圈沟遗址群确认距今176万至126万年之间17个不同阶段的古人类文化层,小长梁—东谷坨区域发现距今136万至100万年的7个文化层,马梁—后沟遗址群保存了距今80多万年至35万年的9个文化层。侯家窑遗址的最新发掘揭示了完整地层剖面,确认许家窑人生存年代距今20万至16万年。板井子遗址出土距今10万至8.6万年经预制修理的石核剥片。西白马营遗址发现距今4.5万年的用火遗迹和肢解、处理动物资源的场所,推测为古人类的临时营地。油房等遗址发现距今2.9万至2.7万年的石叶技术遗存,为探索华北地区石叶、细石叶技术的产生与扩散、东西方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价值。虎头梁遗址群发现距今2万至1万年前后的火塘、细石叶技术石器、装饰品以及陶片等,为探讨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提供了科学可靠的地层和文化依据。(原载于《科技日报》 2022-03-04 01版)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古人类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