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高原发现已知最早的青鱼化石

伍氏青鱼咽齿和咽骨化石(A 背视、B 内侧视、C 外侧视)及伴生腹足类化石(D)

伍氏青鱼化石分布点(三角形)和青鱼生态位模型(灰度阴影区)

北美《古脊椎动物学杂志》近期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陈平富博士和美国堪萨斯大学Gloria Arratia 博士描述的已知最早的青鱼化石—伍氏青鱼(Mylopharyngodon wui, sp. nov.)。伍氏青鱼为一完整的带有咽齿的右咽骨,产自内蒙古苏尼特右旗查干诺尔碱厂东北23km处(113°07’06.1’’E, 43°24’53.4’’N)的中中新统灰黄色砂岩层内。化石产地上第三系岩层露头好,上、下为一套以红色为主的砂泥岩,中间为一灰黄色的砂岩,与青鱼标本同层位产有丰富的瓣鳃类化石。据上、下红层中含有丰富的小哺乳动物化石,推测年代为中中新世。因此,该标本是迄今发现地质年代最早的青鱼化石,为鲤科鱼类的演化和地理分布提供了新的资料。

青鱼是我国淡水渔业中最著名的四大家鱼之一,属鲤科雅罗鱼亚科,现仅有一属一种(Mylopharyngondon piceus),在我国古代称为“鲭”,今亦名黑鲩。远在晋代左思的《五都斌》就有“鲭”的文字记载,梁代吴均《西京斌》称为“五候鲭”,《本草图经》及李时珍《本草纲目》均称为“青鱼古作鲭,即五候鲭”;我国有关青鱼遗骸或化石的记录也十分丰富,较可靠的有:河南安阳殷墟遗址(114˚17', 36˚8'),河南舞阳县贾湖墓葬(113˚30', 33˚24'),安徽定远县候家寨新石器遗址(117˚36', 32˚30'), 湖北宜昌李家河新石器遗址,山西襄汾丁村遗址(111˚25', 35˚50'),河南三门峡更新世地层,山西榆社盆地上新世地层;另有一些如宁夏同心县卧牛山早中新世地层、山东滨县早中新世馆陶组及广西百色盆地晚始新世洞均组的单枚喉齿的记录,尚存疑问须有更多的发现来验证。

青鱼是我国特有的鲤科鱼类,以一行臼齿型咽齿区别于雅罗鱼亚科其他种类。伍氏青鱼咽骨、咽齿与现生青鱼的咽骨咽齿和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咽骨咽齿标本均存在明显的区别。

现生青鱼主要生活在水域的中下层,平时一般不游近水面,在生长季节多活动于江河弯道、湖泊及附属水体中,在螺蛳或蚬类等底栖动物发布较多的水体中肥育,冬季在深水处越冬。青鱼生活的适宜水温为22-28℃。青鱼咽喉齿发达,呈臼齿状,角质垫也发达,适于压碎螺蛳、蚌、蚬的外壳。幼鱼期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在体长为15 cm时开始摄食小螺蛳和蚬,成鱼的食物组成几乎全为软体动物、底栖性的虾类和水生昆虫等。伍氏青鱼发现于河流相沉积的黄砂岩层中,沉积构造显示为一河流弯道环境,同层位发现有众多的瓣鳃类化石,说明当时是一水体清澈、软体动物繁盛适于青鱼生活的环境,与当今戈壁沙漠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

现生青鱼是北暖温带、季候风气候下、大平原区、有大河湖水体中的鱼类,要求四季气候明显,夏季水温不能长期超过30℃,冬季也不能长期低于4℃,不能在山区坡度大的河道中生活。青鱼生殖腺发育需经相当低的水温时期(指夏季过后)和产卵前的流水冲击,产卵只限于水温26℃左右的河道急流区,产出的卵在河道中漂流孵化为鱼苗,下游河道必需有足够的长度满足卵漂流孵化的时间,且河道有缓静水体供孵出的鱼苗索食和生长。

因此,现生青鱼是主要天然发布于:黑龙江下游,上可达乌苏里江兴凯湖及松花江流域的齐齐哈尔稍上方;海河平原;黄河下游可达汾渭盆地;淮河平原;长江流域自下游可达四川宜宾(海拔274米)及沱江、岷江下游;钱塘江平原;珠江平原可上达广西百色及兴安县等处。天台山南到汕头、台湾、海南岛、辽河平原、新疆和青藏高原均无天然分布,主要产区是长江流域的湖北、安徽、浙江等地。依据包括地形、水文、植被和气候等15种环境参数和现生青鱼分布的地理信息资料,利用人工智能算法计算出的青鱼生态位模型显示伍氏青鱼已远离了现生青鱼的生态位。如果物种在演化过程和成种分化后的生态位,如多数学者认为的那样,保持稳定或很少变化,那么可以推测青鱼的生态位已向东南方向游移,显示区域环境自中中新世以来已发生巨大的变化。

现生青鱼在北方黑龙江水系最高海拔不超过200米,在黄河下游不超过420米,在长江中下游不超过500米。本文描述的伍氏青鱼标本位于黄河下游, 现今海拔 1550 米, 说明中中新世迄今至少已升高了一千多米。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高原 化石 青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