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中海域发现古代沉船遗址

一块清代船板映射太子河变迁

这段河道里的文物线索并非仅有一艘俄国小火轮,上世纪90年代小北河镇一带还发现过沉船。

1990年,小北河村一马姓村民建房时在小北河村姜家窑屯南取土,结果发现了一艘已经腐烂的木质沉船。该船长约11米,当时船上还残留着一只破损的瓷碗和一个烟袋锅。

“三普”队员依据这一线索,前往沉船地点进行调查。到现场后发现,这里已不再是河道,仅余一个东西长120米、南北宽50米呈椭圆形的水坑,位置在小北河至辽中县公路南侧40米处。

木质沉船早已不见。经过一番仔细查找,队员们终于发现了一块带有铁锔子的腐朽残破船板,船板长1.6米、宽0.5米,此外还有几小块船板碎片。

当地群众介绍说:“这里曾是太子河的旧河道,早年太子河河道很宽,小北河曾有商用码头,船只由此到营口进行商业贸易。 ”

1990年在此发现沉船,当时认定为清代船。虽然今天仅剩下一点船板,但是对于研究辽阳地区的航运以及经济发展还是很有意义的。另外,它也是印证太子河水系历史变迁的一个实物证据。

水下考古:刚刚进入精彩段落

起步较晚面临困难还很多

“由于受现有条件所限,我省目前还不具备单独进行水下考古发掘的能力,这次的水下调查是与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合作进行的。 ”省考古所第三研究室副主任冯雷对记者说。

我国水下考古工作整体起步比较晚,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1986年9月,国家决定把水下考古事业抓起来。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在的国家博物馆)承担这项任务,设立了中国唯一的水下考古专业机构——水下考古学研究中心。1987至1990年,研究中心通过派员出国学习和与外国水下考古研究机构合作等方式,培训了一些水下考古专业人员。

目前正在抓紧业务经验积累,这支队伍已经在我国的四大海域——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先后进行了多项水下沉船遗址及其他水下文物遗迹的调查、发掘工作。

冯雷是我省培养出来的一名水下考古专业人才,也是全国仅有的7名水下考古教练之一。他不仅要参与水下调查工作,还负责培训这方面的专业人才。

水下考古的最大难点就在水下作业这一块,它对考古队员潜水技术的要求很高。

不了解潜水知识的人,往往认为只要携带足够的氧气,在水下多长时间、潜水多深都没问题。其实这是错误的认识。

在我国现阶段的水下考古作业中,无论采用脐带式潜水还是自携式呼吸器潜水,都只能在30米深以上工作。 30米水深压缩空气潜水的免减压极限时间为16分钟,刨除下水、出水所用的时间,潜水员可以在水底滞留的时间就很有限了。超深度、超时间的水下工作,对水下队员的安全是非常大的威胁。

2009和2010年两年,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中心挑选优秀的水下考古队员远赴菲律宾进行潜水技术培训。这次训练中,采用高氧、混合气体实施减压潜水,可以完成更深、更长时间的水下工作。

现在我国水下考古队已有16名队员具有技术深潜60米的资格,其中包括我省1人。另一方面,水下考古和陆地考古所需经费之比为12∶1,高额的经费开支,也使很多水下考古项目难以付诸实施。

此外,缺乏先进的水上交通工具,也是我省水下考古工作面临的一个实际难题。冯雷说:“我们这次作业,带的设备和仪器很多,但是雇到的只是普通的渔船,在作业中很不方便,效果也不够理想。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