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大营镇发现淮河象化石

宿州大营镇发现淮河象化石

正当人们准备欢度五一的时候,安徽省古脊椎动物研究专家一行急匆匆奔赴宿州。就在当天早上,从宿州传来消息,一条开挖河道的沙土里,一根长达两米多的象牙化石露出来。本报记者作为唯一的媒体代表,与考古专家们赶到现场。

化石为淮河象门齿

经过三个小时的路程,专家组一行抵达了宿州的大营镇。发现象牙化石的地方是在河道的北边拓宽区,距离河道底部约有七八米的位置。开挖河道的群众在化石发现的地方围成了一小圈,当地考古所的几名同志守候着,并用沙土将化石掩埋起来,同时与当地派出所办理民警夜晚值班手续。

专家们轻轻地拨开沙土,一根又粗又长、白色好似石膏质地的化石露出来,由粗到细有个弧度。专家张宏明用小铲将象牙化石最粗处周围的沙土轻轻地拨开,有的地方直接用手拨开土,露出的象牙化石根部越来越粗,有人目测直径约有十几厘米。中国古脊椎动物研究专家郑龙亭说,这颗象牙因为被土壤掩埋,长期与空气隔绝,骨骼已经与土中的物质发生了置换,现在是真正的化石了。郑龙亭教授在观察了化石标本后,判定出这个化石是古菱齿象的门齿,“古菱齿象又称为淮河象,在‘中更新世’中晚期到‘晚更新世’期间出现,从这个象牙化石周围的土层看,它距今应该不超过10万年。”

这里曾是森林和沼泽

专家将松软的土层沿着化石的两边拨开,足有两米多长,可惜的是,在快到牙尖的位置突然断裂了,可能是当时挖掘机不小心将末端铲断。专家给考古发掘人员定下发掘方案,先在已露出化石的上下左右各预留三到五米的位置清土,酌情再决定是否需要继续预留更多的清理区域。“从研究意义上讲,这个化石可以反映宿州的古生态、古地理和气候。”郑龙亭教授告诉记者,这片区域在10万年前应该是森林和沼泽,“象喜欢在森林和沼泽出现。”他说,这样的化石在我省已经多次发现,最大的一次是1972年在我省怀远,当时发现的大象骨骼化石现在已经在省博物馆里拼接展示。 郑龙亭教授解释,淮河象曾广泛分布在今黄淮海平原一带。


合肥在线-合肥晚报 余琛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化石 淮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