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桑(桑志华)与北疆博物院

《黄河流域十年实地调查记》

上世纪80年代初,笔者在长春地质学校上学时,教《古生物学》的老师时常提到一位外国科学家的名字黎桑。1983年12月,我被分配在天津市第一地质勘探大队(今地热勘查开发设计研究院),从此,对黎桑的科学活动,特别是地质活动有了更加感性的认识。

黎桑,中文名字叫桑志华,生于1876年,卒于1952年,是法国科学院博士、著名生物学家。早在1912年,黎桑就产生了到中国北方考察的想法,他认为:“在那些地区,无论从科学上,还是从经济学的角度上看,它的地质、植物区系、动物区系,人们都一无所知。”对于他来说,开垦这块处女地,显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1914年3月,黎桑不远万里来到天津。在法国天主教所属的献县教区的支持下,以坐落在法租界内的圣鲁易路18号(今营口道24号)的崇德堂(即原教会财务管理处)为活动基地,以黄河流域、海河流域为重点,开始了长达25年的科学考察活动。他跋山涉水,餐风饮露,不畏艰险,累计行程五万余公里,先后发现了甘肃庆阳、内蒙古萨拉乌苏、河北泥河湾、山西榆社等4处新生代哺乳动物化石群,积累了20万件岩矿、古人类和动植物标本;其间还组织筹建了北疆博物院,即黄河白河博物馆(这里的白河指的是海河)。

按照黎桑撰写的《黄河流域十年实地调查记》,其在1914至1939年间,黄河流域之外,对海河流域进行了如下一些考察活动:一是在1914年至1917年间,集中在海河流域的太行山和大同盆地进行地质地貌考察及野外采集活动。其间曾对天津北塘的鱼类及海洋动物资源进行过调查。二是在1925年到1929年,先后6次到海河支流之一的永定河上游的桑干河源头进行考察和采集活动,在泥河湾盆地发现了第四纪早更新世时期(距今约二百六十万年至78万年前)的长鼻三趾马真马动物群。泥河湾盆地分布着巨厚的河湖相、河流相和黄土相沉积层,其中有十分丰富的哺乳动物和其他动植物化石。除部分属于第三纪残留种外,几乎全为第四纪初期出现的新种。重要化石除了长鼻三趾马、三门马外,还有古板齿犀、剑齿虎、桑氏鬣狗、步氏大角鹿、中国古野牛、李氏野猪等,大部分现在已经灭绝。据统计,仅天津自然博物馆(前身为北疆博物院)保存的泥河湾哺乳动物化石就达2193件。泥河湾盆地现已成为东亚北部早更新世的河湖相地层(泥河湾组)的标准剖面,并已成为泥河湾国家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自1930年后,多次在北京香山、延庆,河北的沙城、新保安以及内蒙古的集宁一带考察,包括采集植物标本、挖掘古生物及古人类化石,从事火山研究及第四纪地质调查等。

黎桑在海河流域考察的这一时期正是中国现代自然科学的形成阶段,因此他对成长中的中国现代地质学、动物学、植物学、古人类学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随着考察工作的进展,崇德堂已无法容纳数以万计的标本。经法国天主教会、献县教区及法租界当局商议,在紧靠英租界的马场道南侧毗邻工商学院(法国教会下属高等学校)划出一块地方(今位于马场道117号),供建设北疆博物院之用。1922年第一座馆舍(又称北楼)正式落成。1925年开始,桑志华委托法商永和营造公司,在办公楼西端建造了与办公楼相连的陈列厅。1928年正式对外开放。1929年、1930年分两期对博物馆进行扩建,在办公楼南面又增加了一座二层新楼(南楼)。这样,一座包括北楼、南楼和陈列厅在内的完整的博物馆正式建成。北疆博物院是中国最早的博物馆之一,因此在中国博物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天津网-天津日报 侯福志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博物院 黎桑 桑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