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南盆地再次发现手斧、薄刃斧等阿舍利工具组合

郭塬地点发掘现场

郭塬地点发掘现场(王社江供图)

十字路口地点发掘现场

十字路口地点发掘现场(王社江供图)

采集环境分析和年代测定土壤样品

采集环境分析和年代测定土壤样品(王社江供图)

郭塬地点的石制品加工作业面

郭塬地点的石制品加工作业面(王社江供图)

郭塬地点出土的手斧

郭塬地点出土的手斧(王社江供图)

2012年9-12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洛南县博物馆和南京大学在配合省道S202线洛南过境公路建设中,对线路穿越的第二级阶地“四十里梁塬”东部的郭塬、十字路口、延岭、鹤眼岭、柳树洼和张豁口南等6个旧石器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遗址面积1300余平方米,出土石制品18000余件,发掘过程中还同步采集了古环境变迁分析和年代测试样品1500余份。引人注目的是,郭塬、十字路口和延岭地点再次发现西方旧石器时代早期流行的阿舍利石器工业类型的手斧、薄刃斧和手镐等工具组合,这对认识东亚地区旧石器工业面貌、东西方旧石器文化比较研究以及与现代人类起源有关的环境变迁与技术行为关系等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

洛南盆地“四十里梁塬”地带的旧石器遗址沿梁脊连片分布、密度大,几乎所有的梁脊上,都能看到散落在地表的石制品。南洛河干流与南部支流县河的分界线,也就是梁塬顶部蜿蜒曲折的中脊线纵贯洛南盆地西部东西,中脊线上散布着一些面积数百平方米至数千平方米左右的圆形岗地。中脊线以南面朝向县河河谷一侧,为南北向或西北-东南向的、流向县河的小溪或冲沟,而北面则为南北向或西南-东北向的、向南洛河主流方向发育的小溪或较大冲沟。在梁塬中脊南北两侧流向南部县河和北部南洛河干流的各个溪流之间的梁脊上,同样发育有很多面积大小不等的岗地。2011年发掘的张豁口遗址即为洛南盆地西部“四十里梁塬”中脊线上的岗地之一。

以本次发掘面积较大的郭塬、十字路口地点为例,十字路口地点于2011年发掘同村的张豁口地点时被发现,东距张豁口地点仅700米左右,东南距洛南县城约3.5公里。该地点由南北两个相距不足百米、面积分别为3000平方米左右的岗地构成,其中北部岗地坐落在“四十里梁塬”中脊上。1999年冬季改土时遗址被削平,破坏了岗地顶部的原生文化层后,在地表耕土层散落着非常丰富的石制品,2011年5月以来,仅从北部岗地就采集到包括5件手斧在内的石制品1000余件。新修公路穿越部分位于南部的岗地上,地理坐标为N 110°06′6.0″,E 34°35′0.4″,海拔约1018米。本次发掘十字路口地点的面积近360余平方米,出土包括手斧和薄刃斧等在内的各类石制品3300余件。

郭塬遗址南距洛南县城不足1公里,西距张豁口地点约2公里,地理坐标为N 110°07′34.4″,E 34°05′34″,海拔约1013米。该地点是王塬村郭塬组东侧梁塬中脊上一个面积约5000平方米左右的岗地。近年来,遗址周边部分已在民宅建设过程中被蚕食,台地面积有所缩小。本次发掘面积500余平方米,共出土包括手斧和薄刃斧等在内的各类石制品13000余件。

发掘的其他几个遗址中,鹤眼岭地点位于梁塬中脊面以北朝南洛河河谷一侧伸出梁脊的岗地上,延岭、柳树洼和张豁口南3个地点则位于梁塬中脊面朝县河一侧伸出的梁脊或者岗地上,张豁口南地点北距2011年发掘的张豁口地点仅300米左右。这几个地点中,延岭地点发掘面积稍大,近300平方米,出土薄刃斧等石制品900余件,而鹤眼岭、柳树洼和张豁口南3个地点发掘面积较小,均为36平方米,各出土石制品数十件。

本次发掘的6个遗址的地层堆积均为南洛河及其南部支流县河第二级阶地顶部覆盖的黄土沉积物。以出土石制品最为丰富、发掘面积最大的郭塬地点为例,从发掘深度最大的探方T3看,发掘的5.8米左右深的地层堆积可以划分为6个不同的层位:自上而下第一层为耕土层,深度0-20厘米左右,土壤呈团粒结构,粉砂质。耕土层中含少量石制品和历史时期的陶瓷片等;第二层为扰土层,深度在5-95厘米左右,该层为棕色的花土,它是村民为了培育核桃树苗,前期松土保水施肥时开挖的宽和深约1米左右、东西走向的沟。扰动土层偶尔可见石制品;第三层为古土壤层,深度在20-260厘米左右,亮棕色粉砂质粘土(5YR,5/8),块状结构,有现代植物根系发育,含铁锰锈斑。本层含丰富石制品,手斧和薄刃斧全部出自该层;第四层为深度在260-295厘米左右的橙色黄土层(7.5YR,6/8),块状结构,粉砂到粘土质,颜色不均一,含石制品;第五层为红棕色古土壤层(5YR,4/8),深度295-430左右;第六层为深度在430-490厘米左右的亮棕色黄土层(7.5YR,5/8),粉砂到粘土质,颜色不均一;第七层为亮红棕色古土壤层(5YR,5/8),深度490-580左右,未见底。整个地层堆积物上部均包含石制品,但以第三层古土壤条带所含石制品最为丰富,而第五层以下堆积物中发现石制品很少。经过对遗址地层堆积物逐层详细实测,郭塬地点土壤酸碱度(ph值)基本稳定在6.0-6.5之间,动物骨骼等有机质的文化遗物难于保存下来。

本次发掘中,除在遗址周围陆续采集到脱层石制品数百件外,从6个遗址不同时代形成的黄土及古土壤堆积地层中出土各类石制品18000余件。石制品种类包括石料、石锤、石砧、石核、石片、经过二次加工修理的工具以及碎片屑(块)等。工具既包含有手斧、手镐、薄刃斧、砍砸器、大型石刀和石球等重型器物,又含有轻型的刮削器和尖状器等。发掘过程中不时可以见到一些可以在原地拼合起来的石制品,其中在郭塬和十字路口地点一些探方还发现了原始人类打制石器时遗留的作业面。

继2011年张豁口地点发掘之后,本次抢救性发掘中,再次从郭塬地点和张豁口附近几个地点发现了流行于非洲和欧亚大陆西侧阿舍利工业的手斧、薄刃斧和手镐等典型器物组合,它是迄今为止在我国甚至整个东亚地区阿舍利工业器物最为集中的发现,这充分说明以往在洛南盆地发现阿舍利类型工具组合不是偶然的,这里保存着数量惊人的该类遗址。令人遗憾的是,近年来在农田基本建设、城镇化用地以及民宅建设中,洛南盆地旧石器遗址所面临的保护工作形势异常严峻,这次发掘也为洛南盆地未来旧石器遗址的保护范围提供了依据。手斧、薄刃斧、手镐和大型石刀等重型工具向来被认为是属于非洲和欧亚大陆西部流行的阿舍利石器工业的标志性器物,本次田野考古发掘再次从地层关系上证明了阿舍利工业类型的典型器物在洛南盆地流行的年代与第二级阶地上部黄土堆积物形成的时代相当。以郭塬和张豁口周围地点为代表的遗址年代学和古人类生活环境、石器工业特征、石制品微痕和残留物分析等研究工作正在进行之中,并已取得可喜的进展,它对认识东亚地区旧石器工业面貌、东西方旧石器文化比较研究以及现代人类起源有关的技术行为等课题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


(王社江,张小兵,邢路达,张改课,鹿化煜,孙雪峰,张文超,刘拓 供稿)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手斧 薄刃斧 阿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