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考古浪潮正在中国掀起

甘肃省博物馆志愿者在甘肃省博物馆古生物陈列馆为观众讲解。

甘肃省博物馆志愿者在甘肃省博物馆古生物陈列馆为观众讲解。

据东方早报:昨天,上海成为世界考古的聚焦点。

昨天上午在世博会中国馆即现在的中华艺术宫召开的“世界考古·上海论坛”,不但公布了这两年世界重大考古发现和重大研究成果,还把“公众考古”作为重要议题开坛设讲,与社会公众共享考古发现和研究所带来的文化成果。

一般人可能不知道,一直被认为是无古可考的上海,其实是中国考古最早开展的地方之一。上世纪30年代中期,上海就曾有了第一次考古的实践工作,那时,中国全境的考古工作才刚刚起步,绝大多数中国地方还不知考古为何物。

俱往矣,考古学作为上世纪20年代才从西方引进到中国的近代科学之一,近百年来,一直都以发现古代遗存、研究人类社会历史为学科目标。于是,发现和研究,曾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几乎就是考古学的全部。

众所周知,考古发现和研究毕竟都是科学活动,原本属于小众行为,不是也不可能是大众行当。曾几何时,中国的考古圈也有过良性循环不太令人如意的考古生态:一个考古队长,率几个考古队员,带着研究课题,到一处山村野外,雇一些村民帮工,做几个月调查发掘,揭露几百上千平方米的遗迹,取好发现的出土文物,把挖完的古墓、房屋、城址回填,然后返城。有重要发现则对社会公布,而对大部分一般性的发现就关在研究室里做整理和分析。然后出版考古报告,或在专业的三大刊物《文物》、《考古》、《考古学报》上发表。然而这样的专业科学杂志刊行不多,更缺少普及刊物介绍给社会公众,大量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长期束之库房,鲜为社会大众所知。不少考古学家忙于科研,没时间也不善于把专业成果转换为社会文化知识,甚至业界还曾形成过做考古普及是不务正业的看法。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是中国考古的前行脚步没有跟上日益发展的社会进程,考古人对现代考古应该服务于公众和社会文化的公共意识不强;二是社会大众也不十分了解考古学,对考古学常常产生认识偏差。懂行的人说,考古学探求的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是象牙塔里求真的学问,很冷门,很艰苦;不在行的人讲,考古挺神秘,也就是鉴定和收藏点文物;更有甚者还错误地认为,考古就是挖宝,就是打着国家的名义盗墓。

不过,近些年来这一切正在发生着历史性的转变。代表这一转变的里程碑标志有二:一是考古从过去只是侧重发现和研究,开始走向保护和利用;二是社会公众越来越关注与考古有关的人类文化遗产。由此双双合力,掀起了一场中国公众考古浪潮:发现与研究并举,保护与利用同行,专家与大众互动,提高与普及相成,科学与文化对接……有越来越多的公众表示,愿意积极参加各种文物考古活动,当讲解员,做志愿者,成为一场考古讲座的听众,哪怕去考古工地参观参观也行;有媒体道:公众考古学正在成为中国考古学中的“显学”;有专家讲,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考古的“普众时代”。

在这届“世界考古·上海论坛”之前我接受了媒体采访。记者问了我两个既专业又职业的问题:一个是哪些人赞成公众考古?我脱口而出一长串人名。另一个是哪些人不赞成公众考古?这一下子把我问住了,我想了半天,也没有回答出这个超好的问题,因为我真的道不出还有哪些人反对做公众考古呢!

刚刚过去的上海滩百年罕见的暑热,仿佛是在为这次全球考古盛会暖场,迎接一个考古专家和社会公众共襄考古文化的盛事。(高蒙河 作者系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标题系编者所加,发表时有删改)(神秘的地球uux.cn)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考古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