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手斧挑战“莫氏线”

旧大陆“手斧文化圈”和“砍砸器文化圈”的分布(据Movius,1948)

百色盆地主要的旧石器地点分布。1.上宋;2.东增;3.※横山岛;4.大湾;5.沙州;6.※杨屋;7.※ (上此下旦)幕;8.南坡山;9.江凤和大同;10.※百谷;11.※大法;12.※下国;13.※小梅和那练;14.※大梅;15.濑奎;16.那音;17.那坡;18.平合坡;19.三雷;20.新州;21.甘莲;22.百渡;23.高岭坡;24.思林(※:手斧较为集中的地点)

百色盆地地层综合剖面。1.砖红土;2.网纹红土;3.砂砾层;4.黄土状土;5.基岩;6.玻璃陨石;7.旧石器;8.坡积物

     50多年前,美国人类学家莫维士(Hallam L.Movius)将旧大陆早期人类划分为两种不同文化的拥有者:一种掌握进步技术(所谓“模式Ⅱ”技术),能打制工艺复杂的手斧;另一种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只会打制粗陋的砍砸器和使用未经加工的石片(所谓“模式Ⅰ”技术制品)。 这条无形的、后来被称为“莫氏线”(Movius’line)的技术鸿沟将西方(非洲、中东和欧洲)的灵巧的直立人同他们不那么聪明的东方(亚洲)兄弟分隔开来。莫维士进而把亚洲大陆贬低成为一个文化上“保守的”、“滞后的边缘地区”(Movius,1948),与一派兴旺发达 、朝气蓬勃的地中海周围地区形成鲜明对照。他解释说,在过去200万年间亚洲气候保持稳定,林区面积少有变化。这种环境对生活在那里的人类缺少刺激,使他们不思进取,世世代代处于死水一潭的状态(Movius,1978)。莫维士上述带有明显偏见的学说一开始就受到一些学者的批评。但是,由于证据不力,未能对“莫氏线”在人类学界的权威地区构成真正的威胁。由于莫氏线理论涉及早期人类进化和东西方文化发展格局这一古人类及旧石器考古学的基本而敏感的论题,因而半个世纪以来始终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同时,“莫氏线”提出的问题也涉及亚洲乃至全球的第四纪环境变迁。所以,理所当然也受到第四纪学界的关注。
   
    广西西部的百色盆地是一个新生代断陷盆地。盆地内的早第三纪湖相地层之上,广泛发育一种很有特色的由河流堆积演化成的第四纪砖红壤层。这种酸性堆积不含化石,却发现了以手斧为代表的大量石制工具。197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野外队在盆地西端发现一处旧石器遗址。随后几年,地方博物馆将遗址增至数十处,采集石器达四千多件。但是,石器层位不明和遗址年代无法确定使百色石器的重要意义未能显示出来 。
   
    从1986年以来,该所黄慰文主持一项持续的多学科考察计划。来自中央和地方,中国、美国 、日本等国的考古、地质、地球化学、年代测定、古生物等方面的科学家先后加入工作。他们通过考古发掘首先弄清石器层位,继而从地层内发现了与石器共生的玻璃陨石并用它进行同位素年代测定,百色的研究成果开始受到国际同行的注意。1998年3月当黄慰文在西雅图举行的美国考古学会第63届年会上介绍百色手斧,以及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用裂变径迹法测定结果为73.3万年(郭士伦等,1996)时,有关人士当即决定在当月最新一期 《Science》杂志上腾出版面,以“灵巧的中国直立人”为题报道百色的研究工作(Gibbons, 1998)。
   
    2000年3月3日《Science》杂志以彩色封面加评论隆重推出侯亚梅等人合作的百色阶段性研究报告(Gibbons,2000;Hou et al.,2000)。在这篇由考古、地质、地球化学、年代测定等方面的研究人员合作的报告里,以地质背景为基础着重介绍了年代学和考古学的工作。 年代学方面,首次公布由伯克利地质年代中心用氩/氩法测定玻璃陨石所获得的距今80.3万年的结果。百色玻璃陨石是6500万年以来所发生的6次大的彗星撞击地球事件中最近一次的产物,学术界称这期陨石为“Australasian tektites”(“澳-亚陨石”)。上述两种方法的测年均在国际上对该期陨石测定的认可范围之内,其差别主要是不同方法造成。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莫氏线 手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