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就一张文物保护的大网

古建筑留给我们的自豪感亦如人的岁月般“老”去。如果将其比作一本书,这本书现在已缺页少章,那些丢失的“情节”我们只有在残缺的书页里或史料中做一些妄自尊大的“哥德巴赫猜想”了。

“艮塔、杨肇泰故居、浣纱石、中水门,一只手就可以数过来。”市文广局文物专家毛桂舟一脸惋惜地说。日前,诸暨市文物保护工作座谈会举行,省文物局副局长吴志强、绍兴市文物局局长葛波儿,部分兄弟县市的文化单位及我市相关部门参加会议,对近年来我市文物工作进行了一个总结和探讨。

诸暨是一个文物大市

作为曾经的越国都城,诸暨拥有着超过6000年的历史。在这漫漫的历史长河当中,古人的智慧凝聚在一座座建筑上,融入进一件件工艺品当中,继而穿过厚重而又尘埃茫茫的历史,留存至今,成为我们回望历史的最后凭据。

“对于6000余年的历史而言,我们现有的文物量其实并不算大,但以其1000余处数量而言,毫无疑问是丰富的。”毛桂舟说。

据了解,全市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批66处,有枫桥、斯宅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2处,市级文物保护点59处。其中属于古建筑的72处,古遗址3处,化石遗址1处,古墓葬群3处,汉至唐、宋代古窑址6处,摩崖石刻4处,革命文物13处,古建筑和革命类纪念建筑相加共86处,占文保单位总数的82%。

除了古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外,全市还拥有各类文物藏品4000余件,其中属国家一级文物10件,国家二级文物24件。

此外,民间遗存的具有一定历史、科学、艺术“三性”保护价值的古建筑、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窑址、革命纪念性建筑物等等,尚有许多,据我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情况统计,在27个镇乡(街道)中已新发现具有较高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文物点940处。

诸暨历史文化遗产,不但量多、分布地域广,而且规模大,即使一处文保单位也大多是以古建筑群的形式申报的,如斯氏古民居建筑群,是由千柱屋、发祥居、笔峰书院、华国公别墅四处古建筑组成的,占地面积13500平方米,建筑面积在2万平方米以上。

中水门之殇:文保单位修缮势在必行

老一辈诸暨人对城市的记忆,中水门的“变迁”不可或缺。“城墙不高,但是城砖大。八几年的时候,还从南屏路一直延伸到现在中水门地方为止,得有两里多长吧。” 文化人士李战回忆道。而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城墙只是那段长30余米的中水门。

毛桂舟说,文物是历史长河中同类物品的幸存者,具有不可再生的特性,毁掉一件就少一件,再也没有了;弄坏一处就缺一处,永无替代。文物工作必须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十六字”方针。

自1981年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以来,文物部门已先后对边氏宗祠、枫桥大庙、天元塔、聚星塔、进士第、小天竺新谭家、继述堂、崇新庵上厅古民居、五泄周氏宗祠、盘山小学、发祥居等30多处各级文保单位进行了修缮保护。截至目前,前五批文保单位已全部修缮完毕。

然而,保护工作开展至今,却面临着资金不足的问题。“每年的经费都大幅地增加,2003年的30万元到今年的500万元。但僧多粥少,平摊到每个文化遗产的保护工程上,就显得微乎其微了。”毛桂舟说,从他的语气中不难听出个中的忧虑。

因而,民间集资也成为修缮文保单位的另一条重要途径,开创了一条“民间集一点,当地政府贴一点,文物经费补一点”的文物保护新思路。

“作为后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这些先人的东西传承下去。”来自五泄的周柳君,为修复省级文保单位——周氏宗祠,她自掏腰包,拿出30万元,并带动全村人筹措资金200余万元。像周氏宗祠一样,到目前为止,对文化遗产进行修缮保护的民间资金已达到2500余万元。

古建筑修缮应慎重

民间力量修缮文化遗产,这标志着人们文保意识正在觉醒,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然而,这种民间行为却危若累卵,稍有不慎便会对古建筑产生不可复原的伤害。

《文物法》规定,“将修缮方案和施工单位资格报由当地文物部门审批,经同意后在文物部门的指导下进行修缮。”

而文物修缮要遵循的原则却是“修旧如旧”、“不改变文物原状”,比如修复周氏宗祠,就是严格依照该时代的艺术特征,而不能套用新的工艺和新的材料,小至一个瓦当,大至一根梁,每个构件都不能随意改动,工艺与用材也有其特殊要求。因此,文物修缮工程必须由具备文保工程资质的施工队承担。

“文物保护是件很专业、很严肃的工作,如果稍有不慎,就会留下很多后遗症,搞出一些不伦不类的笑话来。”浙江双林古建园林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俞国人说,他的公司日前已从国家园林古建筑专业承包二级资质升为一级资质,也就是说包括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内的所有古建筑都可以进行修缮,斯宅发祥居、周氏宗祠等数个具有诸暨特色的文保单位的修缮工程正是由其完成。

“修得好是保护,修不好就是破坏,稍有纰漏,就会使文化遗产中承载的历史信息发生断裂。”毛桂舟正色道。

华国公别墅(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诸暨日报 寿祈祺 毛桂舟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