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杂志持续关注一件可疑的猎豹化石

临夏西瓦猎豹袭击短角丽牛(李荣山绘)

在2010年12月24日美国《科学(Science)》杂志上一篇有关化石造假问题的报道中,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邓涛等人曾质疑Christiansen和Mazák(笔名)于2009年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的一件据称产自中国甘肃临夏盆地晚上新世黄土沉积的猎豹头骨化石,提出需要重新评估这项研究的价值。2011年3月4日出版的《科学》杂志持续关注了相关的问题,刊登了Mazák和Christiansen的来信以及邓涛等人的评论。Mazák和Christiansen在来信中说明这件标本的颧弓和枕部确实是由石膏修补成完整模样,是化石贩子为了提高标本的商业价值而采用的不正当手段。邓涛等人在评论中指出,很高兴看到这一说明,同时也再次强调这件头骨是一个拼凑的化石。

Christiansen和Mazák在他们的文章中曾根据这件标本建立了一个新种柯氏猎豹(Acinonyx kurteni),并据此认为发现了最原始的猎豹。作为在临夏盆地工作多年的古脊椎动物学工作者,在仔细地读过这篇文章之后,邓涛当时就发现其唯一的依据是一件有严重问题的拼凑标本。随后在应美国“国家地理新闻”的采访评论中邓涛及时指出,邱占祥等人在2004年已描述了临夏盆地的一个猎豹新种临夏西瓦猎豹(Sivapanthera linxiaensis),而Christiansen和Mazák在其文章中竟然没有提到同一地区同一时代同一沉积中的同类化石,这实在令人惊讶,因为其新化石的年龄数据和地质信息正是引自邱占祥等人的相关文献,显然他们知道临夏西瓦猎豹的存在。邓涛说,如同Christiansen和Mazák在其文章中认同的那样,牙齿在猎豹的识别中具有非常重要的鉴定意义,而对比的结果显示,这个“新种”的牙齿形态和大小实际上都落入临夏西瓦猎豹的变异范围之内。邓涛立刻与化石保存单位的该文第二作者Mazák联系,希望通过对标本进行直接观察进一步确定真相,但Mazák当时拒绝了这一要求。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化石 科学 猎豹 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