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者发现距今1.7亿年新的双扇蕨科植物化石

中华荷叶蕨化石示意图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永栋研究员等在内蒙古西部发现了距今1.7亿年新的双扇蕨科植物化石-中华荷叶蕨(Hausmannia sinensis),这是欧亚大陆首次发现的生殖器官解剖构造和原位孢子保存完好的压型化石标本,对于研究地史时期蕨类植物的系统发育、起源演化和古气候环境变迁提供了重要证据。该成果在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发表。

双扇蕨科(Dipteridaceae)是热带型的真蕨类植物,现生只有1属(Dipteris),分布仅局限于印度-马来西亚和我国华南地区。然而,中生代时期,该科植物在全球广泛分布(可达6属60余种),是当时全球气候变暖和植物地理区系的重要指示植物,备受古植物学家的关注。其中,荷叶蕨属(Hausmannia)是双扇蕨科最具代表性的化石,虽然中生代时期全球有大约40个种,但长期以来只限于对其外部形态的了解,一直没有发现关键的生殖器官结构证据,对孢子囊、环带以及原位孢子等关键分类解剖学细节均知之甚少。

王永栋研究员等发现的中华荷叶蕨,产自内蒙古阿拉善左旗距今1.7亿年的中侏罗世地层中,包括两块生殖器官结构保存完好的压型标本。蕨叶呈近全缘的宽扇形,主脉和侧脉多次分叉形成方形或多角形网脉,每个末级网眼中含有1-2个直径为0.4mm的圆形孢子囊群,无囊群盖。每个孢子囊群中含有3-6个圆形-椭圆形的孢子囊。环带发育、斜生,开裂区位于近轴面。每个孢子囊中的孢子产量可达64-128个。原位孢子圆形至椭圆形,具有三射线,孢子表面密布棒瘤状-锥刺状纹饰,平均直径为28微米,可与分散孢子锥刺孢属(Apiculatisporites)和棒瘤孢属(Baculatisporites)相比较。

近年来基于分子生物学和形态学证据的系统发育研究表明,双扇蕨科属于真蕨植物里白目一个单系进化分枝(包括双扇蕨科、里白科和马通科)。中华荷叶蕨所具有的生殖器官解剖构造证实,荷叶蕨属的原位孢子具有多样化的形态分异。这项新的发现对于现生和化石双扇蕨科植物的对比,以及探究里白目和薄囊蕨亚纲的系统发育和多样性演化提供了颇为重要的古植物学证据。目前除了在北美加拿大白垩系有1种矿化荷叶蕨解剖构造和原位孢子的报道外,中华荷叶蕨是全球发现的第二个具有原位孢子的荷叶蕨化石,也是欧亚大陆具有生殖器官解剖构造和原位孢子荷叶蕨化石的首次发现,对于中生代真蕨植物的起源、辐射演化以及古气候环境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论文相关信息:Wang Yongdong et al. Fertile organs and in situ spores of a new dipteridaceous fern (Hausmannia sinensis) from the Jurassic of northern China. Proc. R. Soc. B (2010) 277: 311–320.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化石 植物 双扇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