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面部几何形态初探:青海土族、藏族侧面轮廓形状及其变异

侧面轮廓照片的拍摄及标志点、半标志点的选择。

侧面轮廓照片的拍摄及标志点、半标志点的选择。

由10个标志点和25个半标志点构成的土族、藏族侧面轮廓(A:土族男性;B:土族女性;C:藏族男性;D:藏族女性。蓝箭头:第7特征点;红箭头:第8特征点;绿箭头:

由10个标志点和25个半标志点构成的土族、藏族侧面轮廓(A:土族男性;B:土族女性;C:藏族男性;D:藏族女性。蓝箭头:第7特征点;红箭头:第8特征点;绿箭头:第29特征点)。

土族侧面轮廓几何形态测量

土族侧面轮廓几何形态测量(注:每个点代表一个个体,坐标上下左右侧的四个网格图分别代表坐标轴四个端点处的轮廓形状,横坐标为PC1,综坐标为PC2。)

(神秘的地球报道)据EurekAlert!: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青海土族、藏族侧面部轮廓各有特点,同时性别差异比较相似,侧面轮廓和尺寸亦有相似的共变关系。

研究显示,土族人群额部的形态变异较小,鼻部较大,唇部及颏部的形态变异最大;藏族人群额部的形态变异较小,鼻部的形态变异较大。土族、藏族眉间点附近变异都较大。平均图形的对比显示,土族、藏族发际点都表现为男性比女性更靠后,鼻下点至鼻尖点间的区域都表现为女性比男性稍上翘。藏族发际点比土族靠后,额部更后倾些。土族、藏族性别差异较相似(女性侧面轮廓呈鼻部不突出,鼻部与额部呈明显圆弧过渡,额部较陡直且与唇部、颏部几乎在同一垂直平面的特点;男性鼻部较突出,额部较低平,鼻凹点凹陷明显,颏部较回缩),侧面轮廓和尺寸亦有相似的共变关系(男性颏部随侧面尺寸的增大由较突出变为明显回缩;女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额部,尺寸值最大时,额部呈明显的圆弧形,而尺寸值最小时,额部相对较竖直)。这些研究为探索中国人群面部的形态特征及变异提供了线索。

该研究相关的论文名为“青海土族和藏族侧面部轮廓形状及其变异:基于标志点的几何形态测量分析”,发表于《科学通报》2014年第16期,从几何形态学的角度探讨了土族、藏族人群侧面部轮廓的特点及变异,由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李海军副教授担任通讯作者撰写。

以往对民族头面部体质特征所作的研究中,主要是采用传统的形态分类、线性测量等方法。传统测量方法中,往往采用弯脚规、直脚规对头面部进行测量,这种线性研究可以反映头面部的尺寸,但头面部轮廓形态特征的信息难以很好的反映。有些少数民族的侧面轮廓具有明显的特征,如壮族、瑶族的鼻梁凹处相对较深,这些特征肉眼即可明显的分辩出来,但传统的头面部体质测量数据却难以反映出来。传统观察项目的形态分类中,鼻凹点凹陷、鼻梁侧面观、鼻尖形状、鼻基方向、上唇侧面观、唇的厚度、颏部突出度等可以一定程度反映头面部的形态,但观察项目的分级难以标准化,在实际分级中往往主观成分较大,不同观察者间不易达成一致。

近些年来,数字摄影、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使得可以便捷而准确的研究生物体几何形状信息。该研究采用几何形态学研究方法分析青海土族、藏族侧面轮廓特征,主要分析土族、藏族侧面轮廓的平均形状、不同区段形态变异特点、人群内部大致分类、性别差异等,并试图以此来初探中国人群侧面轮廓的一般特点和变化规律。这些亦可为今后拟开展的各民族体质特征数据库的建立积累资料,同时提取的侧面轮廓线特征可以为今后进一步的土族、藏族起源、融合等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新的分析视角。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藏族 中国人 土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