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年老的北方白犀牛在美国圣地牙哥动物园辞世

活到44岁的安加利夫(如图,摄于圣地牙哥动物园)是高龄犀牛。 Photograph by San Diego Zoo Global

活到44岁的安加利夫(如图,摄于圣地牙哥动物园)是高龄犀牛。 Photograph by San Diego Zoo Global

(神秘的地球报道)据美国国家地理(撰文:Christine Dell'Amore 编译:向淑容):科学家表示,具有繁殖能力的北方白犀牛若与近亲交配,或可帮助保存其基因。

一只年老的北方白犀牛于当地时间12月14日在美国圣地牙哥动物园辞世,使得全世界的北方白犀牛只剩下五只。至于北白犀宝宝出生的机会,科学家说希望不大。

动物园哺乳动物馆馆长Randy Rieches在声明中表示,这只44岁的犀牛名叫安加利夫(Angalifu),死前因为一身病痛而由兽医照顾。他还说安加利夫离世「对我们全体而言是极大的损失」。剩下来的北白犀全数处于圈养环境,其中有一只母犀在圣地牙哥动物园,一只母犀在捷克的一座动物园,还有两只母犀在肯尼亚的奥佩杰塔保护区(Ol Pejeta Conservancy);将北白犀送到这座保护区,是为了繁殖这个极稀有物种所做的最后努力之一。

今年10月,34岁的公北白犀苏尼(Suni)在奥佩杰塔保护区死去,当地繁殖北白犀的计划未见成效。苏尼死前是仅存两只具有繁殖能力的公北白犀之一,而这两只公犀并不包含安加利夫,因为它早已无法生育了。

与北方白犀牛有亲缘关系的南方白犀牛被世界自然保育联盟(IUCN)列为近危物种,但是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资料,近来南白犀的数量已经恢复到大约2万只。最近几十年来,许多种类的犀牛都因为盗猎而数量大减;造成盗猎的原因是对犀牛角的需求。亚洲人将其用作传统药材。

安加利夫已经年迈且无法生育,「所以我不会说北白犀会因为它的死而更接近绝种,但是情况极度危急,而且这种态势已经很久了,」WWF非洲物种保育计划高级专员Matthew Lewis说,「我们唯一能培育纯种北白犀后代的机会就是人工受孕。」但是目前为止,这种作法在犀牛身上已经证实难以进行。圣地牙哥动物园在声明中表示,园方已经保存了安加利夫的精子和睪丸组织,「希望未来新的繁殖技术能挽救这个物种。」

总体而言,所有的犀牛物种在野外的繁殖情形都很好,在圈养环境中却很不理想——奥佩杰塔保护区的情况就是如此。

杂交以求保存基因

Lewis提到,其实还是有另一个选项:让肯亚现存的母北白犀与公南白犀交配。这么做虽然会让纯种北白犀消失,但是可以在混种后代的身上保存北白犀的部分遗传物质——这总比什么都没有来得好。Lewis猜测北白犀与南白犀的后代在适应野外生活方面不会有问题,部分是因为一般犀牛回归野外时的适应情况都很理想。他也说北方白犀牛「在野外缺席已经好几年了,让它们重回野外对整个生态系会很好。」

的确,犀牛是维持草​​原健康的关键,因为它们以某些特定种类的莽原植物为食,从而抑制其生长。

奥佩杰塔保护区已经着手展开这项策略,他们称之为「B计划」。今年初保育人士把一只来自邻近的利瓦野生动物保护区(Lewa Wildlife Conservancy)、「优秀健壮」的公南白犀带进了母北白犀的围栏。虽然母北白犀都尚未怀孕,不过保护区方面在3月时表示公犀对其中一只母犀有意思,而且有出现「不完全交配」的行为。

「虽然它们生出来的后代不是百分百的纯种北白犀,至少能将北白犀在适应栖地的过程中演化出来的重要基因保存下来,」奥佩杰塔保护区在声明中表示。

「演化的受害者」

Lewis先前曾在受访时指出,北方白犀牛是「演化的受害者」——它们原本是一个遭到东非大裂谷与非洲中部的茂密森林所隔绝的南方白犀牛残存族群。本身即处于孤立状态且数量稀少的北白犀受到苏丹、中非共和国、刚果民主共和国及苏丹的政治动荡波及,数量也因盗猎和丧失栖地而锐减。

他表示,无论北白犀的命运会是如何,保育人士都应避免让任何处于圈养环境中的物种数量变得这么稀少。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白犀牛 动物园 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