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子植物起源研究取得新进展

被子植物起源的真花学说与假花学说

被子植物心皮

被子植物的起源长期以来一直是植物学家备感困惑的演化生物学难题。达尔文甚至将被子植物的起源描述为“讨厌之迷”

最近,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鑫副研究员编写的《被子植物的黎明:揭示有花植物的起源》(The Dawn Angiosperms: Uncovering the Origin of Flowering Plants),由Springer出版,为破解这个达尔文的“讨厌之谜”提供了全新的诠释。

王鑫博士首先明确了判断化石被子植物的标准,在详细记述中国和欧洲侏罗纪和早白垩世植物化石的基础上,论证了这些化石的被子植物属性。这些早期被子植物的认定,将被子植物演化历史至少向前推进至早侏罗世,并为进一步发展被子植物起源及演化新理论奠定了基础。

在结合现代植物学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王鑫博士独立地提出了与权威人士不同的被子植物起源新学说。新学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更加合理地解释了被子植物心皮的结构和来源,认为传统理论中的心皮实际上是由两个来源不同的部分组成的,一个与长胚珠的枝等价的胎座和一个与叶等价的片状结构;

(2)重新定义了被子植物的原始类群,认为具有特立中央胎座的被子植物类群是最为原始的,因为这些类群的心皮更容易和裸子植物中同源器官对比起来;

(3)被子植物与裸子植物以及裸子植物各个类群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更加合理的解释。传统的理论中很难找到一个稳定地描述这些关系的系统树,但是这个难题在用石竹类作为被子植物的代表类群后却得以比较完美地解决。

这是我国学者首次较系统地围绕被子植物起源和演化独立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新理论为人们重新认识被子植物与裸子植物之间的关系、被子植物的起源与演化、被子植物更加合理的分类提供了新的思路。

按照新理论,被子植物与裸子植物之间的过渡类型应该出现侏罗纪之前的古老时代。这一论断一方面将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指导,另一方面将面临未来科学实践的检验和修正。新理论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被子植物的研究。


注意,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化石网/zdr),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被子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