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原始的猎豹”(“柯氏猎豹”)是真的吗?

临夏西瓦猎豹袭击短角丽牛(模拟图)。(李荣山绘)

证据二:文章没有提到此前发现的同类化石

邓涛还提到这样一个细节。我国科学家邱占祥院士等人在2004年就已经描述了临夏盆地的一个猎豹新种——临夏西瓦猎豹(Sivapanthera linxiaensis),但Christiansen和黄骥在其文章中竟然没有提到同一地区同一时代同一沉积中的同类化石。

“这实在令人惊讶,因为他们描述的新化石的年龄数据和地质信息正是引自邱占祥等人的相关文献。”邓涛说:“如同Christiansen和黄骥在其文章中认同的那样,牙齿在猎豹的识别中具有非常重要的鉴定意义,而对比的结果显示,这个‘新种’的牙齿形态和大小实际上都落入临夏西瓦猎豹的变异范围之内。也就是说,即使这件化石是真的,它也绝对不是什么最早的猎豹。”

邓涛说,Christiansen和黄骥称这件头骨标本来自“和政”地点,年龄约为两百二十万年到两百五十万年前。“对来源不明的标本不进行地点和层位的调查核实是古生物研究中的大忌。”和政是一个县,不是一个地点,那里的黄土中并无这类化石,其实他们引用的年龄数据来自临夏西瓦猎豹的产出地点东乡县龙担。

回应:化石由石膏修补,但并不影响结论

邓涛在去年12月《科学》杂志上的一篇报道中明确质疑这件化石之后,黄骥和Christiansen现在作出了解释。他们说,这件标本的颧弓和枕部确实是由石膏修补成完整模样,是化石贩子为了提高标本的商业价值而采用的不正当手段,但这样的修补并不影响“最早的猎豹”的结论。

“我们很高兴看到这一说明,但我们仍然认为这件头骨就是一个拼凑的化石,是用西瓦猎豹头骨的前部和一个作假的后部拼凑而成的。”邓涛说:“在与黄骥的交流中还更惊讶地获悉,该文的第一作者Christiansen并没有对标本进行实际观察,只根据照片就写出了描述。”

邓涛认为,化石的修理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因为绝大多数标本都不是完整的。但是,作为严谨的科学研究,修补部分必须要能明确识别,不能与真实部分相混淆;更基本的是,添加的修补部分不能作为研究的内容。

“然而,他们不仅在其文章中描述了非原生化石的人工修补部分,还在其系统发育分析和主成分分析中采用了修补部分的所谓‘性状’和‘变量’。”邓涛仍然坚持自己的看法:“鉴于他们的文章研究的是一件拼凑的化石,缺乏事实依据,因此所谓的猎豹新种以及由此而来的推论均不成立。”


光明日报 齐 芳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