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北伦坡拉盆地新生代沉积中发现第一件哺乳动物化石

藏北伦坡拉盆地论波日地点丁青组上部近无角犀肱骨标本(a1内面视, a2前面视, a3远端视)(邓涛供图)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邓涛研究员和他的科研团队近两年在藏北伦坡拉盆地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地层学调查和脊椎动物化石考察,不仅在丁青组原有鱼类化石报道的基础上发现了更多的层位和材料,而且还发现了对时代确定和古高度判断有重要意义的犀科化石。该化石发现于在藏北班戈县论波日地点丁青组上部,经研究确认为近无角犀(Plesiaceratherium sp.)的一左肱骨远端残体,为藏北伦坡拉盆地新生代沉积中发现的第一件哺乳动物化石。

研究人员发现论波日肱骨标本远端滑车内髁自内向外逐渐收缩,内髁内侧边缘不突起,内上髁发达,强烈向后伸展,与内髁关节面之间以沟相隔,完全符合犀科的特点。经详细的形态观察和对比,表明其内髁下宽上窄,内侧副韧带窝相当浅,内侧韧带结节非常微弱,内髁上缘的内缘部分与其上的骨面平滑过渡,没有明显的界线。因此,邓涛研究员等鉴定其为犀科的近无角犀。

藏北伦坡拉盆地新生代沉积物的时代长期存在争议,主要是缺乏时代意义比较精确的化石。论波日标本在大小和形态上最接近于山东临朐山旺动物群中的细近无角犀。近无角犀此前仅发现于华东和西欧,两地的含化石地层皆属于早中新世晚期。在山东临朐山旺盆地的同位素测年结果表明近无角犀生活于距今18~16 百万年,因此含近无角犀化石的丁青组上段沉积应为早中新世晚期,整个丁青组则涵盖渐新世-中新世沉积。

丁青组的植被类型也与山旺动物群一致,生活于其中的近无角犀是一种亚热带或暖温带森林丰富地区的喜温暖湿润型动物。根据现代喜马拉雅高山植被垂直分带与早中新世全球气候的对比校正,丁青组时代伦坡拉盆地的最高海拔不超过3170米,在考虑犀类生态环境要求的条件下,经早中新世的古气温校正后,更可能的古海拔高度接近3000米。

2011年12月出版的《科学通报》34期刊发了该研究成果。该项研究获得了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哺乳动物 化石 盆地 新生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