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沿岸水毁古城的历史地理探查

 (神秘的地球uux.cn)据中国社会科学在线:历史时期黄河中上游河道洪水泛滥,曾威胁濒临河流的城市城镇安全。对于今天濒临黄河的城市城镇而言,如何使城市城镇的规划、选址、建设和发展顺应河流地貌的演变规律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愿景,是一个必须谨慎思考的严肃问题。

黄河泛滥迫使滨河城镇屡次改迁

隋唐时期,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黄河洪水几度泛滥,侧蚀冲刷,摧毁数座滨河城市城镇。例如:灵州怀远县旧城,本名钦汗城,始筑于十六国之一——赫连夏统治时期。赫连勃勃以此城为中心建设“丽子园”,作为皇家果园。北魏吞并赫连夏政权后,于孝昌中(525—527)在钦汗城创立怀远县,隶属灵州。这座怀远县城沿用至唐高宗仪凤二年(677),因遭遇黄河泛滥冲蚀而被破坏,遂于仪凤三年被废弃,在其西方距黄河较远之地更筑怀远县新城。这座怀远新城就是后代西夏兴州、兴庆府治城——今银川市老城区的前身。

无独有偶,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张仁愿于黄河北岸创建东、中、西三座受降城,以控制黄河津渡要地。但是,张仁愿督建的西受降城、东受降城,在其后相继被黄河洪水侧蚀冲刷而摧毁,不得不弃旧城而另行移址建造新城。西受降城沿用至唐玄宗开元元年(713),被黄河洪水冲坏。又勉强使用至开元十年,毁坏程度十分严重,难以为继。朔方军总管张说不得不放弃西受降城旧城(今乌拉特中旗石兰计古城址),在其东方黄河北岸另建西受降城新城(今乌拉特中旗奋斗古城),即“至开元十年总管张说于故城东别置新城”。可是,这座西受降城新城沿用至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再次被黄河大洪水冲坏其南部城墙,外城遭到严重破坏。史载:“乾元后改为天德军……其理所又移在西受降城。自后频为河水所侵,至元和八年春,黄河泛滥,城南面毁坏转多。”是时,宰相李吉甫亦曰:“伏以西城是开元十年张说所筑,今河水来侵,已毁其半……城南面即为水所坏,其子城犹坚牢,量留一千人,足得住居。天德军士,合抽居旧城,岂可更劳版筑,虚弃钱物。”其时,唐朝因为财力困窘,无力再造新的西城,遂放弃这座所谓“新城”,将天德军都防御使司迁回天德军旧城(今乌拉特前旗乌梁素海东南缘湖底)。此后,东受降城也遭遇跟西城同样的命运。唐敬宗宝历元年(825),东城因濒临黄河弯曲河道而屡遭洪水冲蚀,不得安居。振武军节度使张惟清遂放弃东受降城旧城,北迁至绥远烽南侧,另建东受降城新城,其遗址即今托克托县东沙岗古城。

不难看出,唐代怀远县城、西受降城、东受降城的迁转皆起因于黄河洪水泛滥所造成的毁坏。

明代灵州城的三次迁徙更使人们印象深刻。自明代初期始,由于青铜峡以北的宁夏平原段黄河河道不断向东移徙和曲流侧蚀冲刷,导致灵州城被迫离开原址,相继三次向东北移徙而别建新城。洪武十七年(1384),由于黄河发生特大洪水,灵州城被洪流吞噬殆尽,“惟遣西南一角”。宁夏镇遂在灵州故城以北十余里的黄河东岸择址建造新的灵州城(今吴忠市利通区北缘、山水河西侧)。至永乐中(1403—1424),灵州城再次遭受黄河洪水的侵袭,居民不得安居,遂放弃洪武时期所建灵州城,沿黄河东岸向东北转移,别择地点建造新城(今灵武市老城区西偏南2.5公里许)。宣德三年(1428),因“(黄)河水冲决至(灵州)城下,请徙于城东”,遂放弃永乐时期所建灵州旧城,迁建在今灵武市老城区之地。

滨河城市规划应着眼安全远景

透过历史地理研究,可以清楚地看到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古代诸多城市城镇几度变迁的真实原因,即黄河水患引发的淹漫、泛滥、冲蚀。黄河水患频发的根源,除自然气候因素外,还有青铜峡以南的黄河上游流域土地利用方式的变更与力度的增强,天然植被渐遭破坏,由此引发黄河水沙条件的变化等因素。

古人先后将一些城市城镇选建在滨临河床而地势低下的黄河岸畔,致使洪水暴发之时遭罹冲毁之灾。它们的历史变迁给我们留下关于滨河城市城镇如何避免洪水泛滥威胁的深刻教训,这对今人是重要的警示和启示。在我国城市城镇建设大发展的今天,借鉴古人的成功与失误,无疑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鉴古知今,我们应当在经济建设、资源开发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牢固地树立长远的安全避险意识。当今滨河城市城镇在规划新的市区、开发黄河洲诸水体旅游景区、建设新型城镇居民区之际,必须从长久的安全远景着眼,考虑黄河河道、低洼滩地潜藏的洪涝风险,不可仅为眼前利益而在泄洪行洪的滩渚低洼区段从事经济开发活动。只有牢固树立防范风险的意识,在规划滨河城市城镇的新市区、新景区、新项目之际全面地评估可能发生的洪涝风险,正确地选址定位,以趋安避害,才能够切实做到以史为鉴,预防潜在的洪灾危险。(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鄂尔多斯高原历史地理研究”成果)(作者:艾冲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地理 古城 黄河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