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地图研究焕发新生命

(神秘的地球)据中国社会科学报(张春海):一场至今仍未停息的学术论争,令宁波大学历史系教授龚缨晏等学者记忆犹新。这场论争开始于2006年,由一幅真伪尚有争议的地图——《天下全舆总图》而起。有研究者认为,这幅地图是郑和船队早于哥伦布70多年发现美洲并完成全球航行的有力证据。而龚缨晏等学者则否定这一观点,认为该图是17世纪欧洲人绘制的。

通过古地图研究历史,是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就古地图的研究现状、如何推进研究走向深入等问题,本报记者日前采访了有关专家。

新发现古地图催生研究热点

我国地图史上曾涌现出众多名家、名图,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领先世界。不过,这些地图因多属皇家而被藏诸秘府,在当时难以得到利用。

如今,古地图的发现与发表构成了学术界的一大风景,多次掀起研究热潮。20世纪70年代以来,考古发现的马王堆汉墓《地形图》和《驻军图》、甘肃天水《放马滩地图》等,就引起了研究者的兴趣。近年来,发现于牛津大学鲍德林图书馆的《雪尔登中国地图》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一些专家还专门召开研讨会讨论这幅地图。

2013年12月底,台湾新竹“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院长黄一农向国家图书馆捐赠了明刻版《古今形胜之图》高仿复制件。该图原图今收藏在西班牙塞维利亚市的印度总档案馆,反映了16世纪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

古地图在研究者眼中是珍贵史料。海外多有中国的古地图发表,学者期望我国相关机构也能多发表所藏古地图,进一步丰富研究,并展现文化自信。

除单张地图的发表外,古地图资料的整理出版也有了较大进展。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韩昭庆介绍,近年来,继曹婉如等人出版的《中国古代地图集》之后,陆续出版的重要古地图集有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编的《中华古地图珍品选集》、汪前进和刘若芳整理的《清廷三大实测全图集》、华林甫整理的《英国国家档案馆庋藏近代中文舆图》等。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廖克建议,今后应进一步搜集、发掘、充实和整理中国古地图资料宝库,包括进一步搜集、发掘和分析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中国古地图。同时古为今用:对各历史时期的代表性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了解当时地图编绘的时代背景、资料来源、测绘技术与方法,追踪当时疆域与行政管辖范围的变化;对比分析各历史时期古地图中河流、湖泊、海岸线、城镇、道路等的变化,为我国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变化研究提供参考。

此外,国家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后,航海地图成为研究热点之一,为解决领土主权争端等提供了确凿、有力的证据。

研究需要更多人文社科学者参与

“地图是永生的”,这是地图学家、已故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述彭的名言。古地图研究并非测绘学、地理学等少数学科学者的专属,需要更多人文社会科学学者的参与。

美国圣约翰学院教授余定国在其专著《中国地图学史》中对以往的地图学史研究进行了批判,提出中国古代地图研究应回归文学、绘画等激进观点。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其观点遭到了一些学者的尖锐批评,但在美国发现的中国古代地图证明了他的观点。他澄清道,强调中国古地图的非数学特征,并不意味着否定其绘制者在量化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而是意在突出他们关注的其他方向。

韩昭庆表示,清末民初前中国多数地图采用的绘制方法和理论,有别于近代至今使用的西方测绘理论和技术。地图内容选择、地理要素表示等与绘制人员所处的时代、文化背景、绘制目的及绘制人员的绘画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研究不同时代的古地图必须了解上述背景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讲,古地图史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此外,研究古地图史还需要掌握多种语言。15世纪地理大发现以来,西方列强出于各种原因,对所谓的落后国家和地区进行过测绘,这些地图同样带着时代烙印,在分析它们时,需要掌握测绘方的语言。就我国而言,边疆地区有少数民族绘制的地图,解读这些地图同样需要掌握他们的语言。

谈到古地图研究进展时,韩昭庆介绍,与以往多注重对地图作者、年代的考证和地图内容的研究不同,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从政治史、思想史、文化史等视角研究古地图并发表了研究成果。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吴莉苇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刊发的论文《欧洲人等级制世界地理观下的中国——兼论地图的思想史意义》即是一例。文章指出,地图与地理书插图体现了当时等级制的世界观,16—18世纪欧洲人绘制的地图中,中国被安排在与欧洲对立的位置上,该等级序列是近代欧洲人中国观的重要表现之一,也是文化交流中值得反思的内容。

地图学史展现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单幅或多幅地图的研究,应当放入整体的地图史、中国地图学史中进行。

自20世纪20年代起,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古地图和中国地图学史做了大量研究。最初的研究主要是概括介绍裴秀、贾耽、沈括等中国古代地图学家及《皇舆全览图》等中国古地图。20世纪五六十年代,王庸的《中国地图史纲》面世,对中国古地图和地图学史研究产生了一定影响。70年代,学界翻译出版了李约瑟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其中的第五卷专门阐述中国古代地图和测绘的发展。七八十年代相继发掘出土的《兆域图》、《放马滩地图》等掀起了中国地图学史的研究热潮。八九十年代先后出版了陈述彭的《地图史话》(再版)、金应春等的《中国地图史话》、卢良志的《中国地图学史》等。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新编的《中国测绘史》也按断代方式描述了中国地图制作和地图学的历史发展轨迹。

在上述成果的基础上,喻沧和廖克先后编著出版了《中国近现代地图学史》和《中国地图学史》。廖克认为,到20世纪下半叶,中国的地图学史已逐步发展成独立的分支学科。更主要的是,众多考古、历史、地理、地图学方面的前辈的辛勤搜集、考证与挖掘,为地图学史积累了大量珍贵史料和研究成果。

有专家认为,研究中国地图和地图学史,论证、考证、评价我国古代地图的产生和发展,对当前和今后我国地图事业和地图学的发展都有重要指导作用。地图学史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和中国科学技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地图文化的记载、传承和传播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在地图方面对世界文明所作的伟大贡献。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地图 考古